歷來國傢統一為何總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南北政權有何差異?
歷來國傢統一為何總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南北政權有何差異?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西晉中期爆發瞭八王之亂,從而逐漸跨入十六國,全國也就此陷入到瞭一段長時間的分裂期。420年至589年,進入到南北朝時期,雖然分裂的態勢並沒有結束,但這段時間也是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時期。最後由隋文帝楊堅重新完成統一,建立瞭隋朝。不過為什麼最後是由北方統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統一北方呢?當時南方政權和北方政權究竟是有什麼區別?下面就為大傢做個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演義,開篇就講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簡簡單單八個字,卻道出瞭天下分裂和整合的規律。縱觀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每一次大分裂之後,最終總是以統一告終。老百姓在遭受社會分裂所帶來的痛苦時,最終也能享受著社會統一進程所帶來的文明照耀。
但是,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傢註意到沒有,中國歷史上每次分裂之後,國傢四分五裂,最終形成南北對峙,時間長達幾十甚至幾百年,但每次大一統時代來臨時,為何總是北方政權統一瞭南方?而不是南方政權來統一北方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歷史上都有那些分分合合的事件呢?最後又是哪個政權來領導實現統一事宜的呢?
戰國時期,全國各地形成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以及魯、宋、衛三個小國,這些國傢分佈在全國各地,經過幾百年發展整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領導的大秦帝國最終擔當瞭統一國傢的使命,建立瞭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國傢。
楚漢戰爭時間,劉邦領導的北方大漢政權打敗瞭項羽領導的南方楚國,實現瞭國傢統一。雖然劉邦是南方人,但從他打進咸陽接受秦三世子嬰投降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他的政權基礎實際上一直在關中一帶,屬於北方政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軍閥混戰,最後逐漸形成瞭曹魏、孫吳和劉備的蜀漢政權,三國鼎立,但這種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瞭僅僅幾十年時間,就被北方曹魏及後來的晉朝統一瞭吳國和蜀漢,再次實現瞭國傢大一統。

晉朝“八王之亂”後,中國又形成瞭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時間長達二百多年,最後又是崛起的北周政權在統一瞭北方之後,開始實施對南方政權的統一。在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帝位後不久,隋朝便實現瞭對南方的統一,建立瞭大一統的大隋帝國。
從這些歷史事件來看,每次大分裂之後,都是由北方政權完成對南方政權的吞並,最終實現大一統的國傢存在。這似乎成為瞭我們國傢的一個歷史規律。
其次,我們以南北朝時期為例,分析一下在大分裂時期,北方政權和南方政權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都有那些優劣勢,通過對比可以找出相應的答案。
第一,我們從南北朝的經濟發展方面做一個對比分析。
在西晉“永嘉之亂”後,長時間的動亂,是北方一帶的勞動力損失很大,生產資料極度匱乏,在《食貨志》裡這樣記載:“晉末,天下大亂,生民道盡,或死於幹戈,或斃於饑饉,其幸而自存者,蓋十五焉。”
北魏政權進入中原後,使北方政權逐漸形成統一,社會逐漸安靜,這為後期的經濟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當時北方的農民在農業耕作方面已經采用瞭很多先進的技術,使用的農具種類也逐漸增多,農業的精細化耕作水平有瞭很大提高。不但如此,農民在農作物施肥澆灌方面也瞭很多創新和改進,這些技術都超過瞭南方。
北方的紡織業,也明顯要高於南方,生產工具和技術都相當高明。當時在南方當官的顏之推後來回到北方當官,看到這些情形後,他覺得北方的紡織技術已經遠遠優越於江東瞭,超過瞭當時的南方。

在冶金鑄造技術方面,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進步。北方的綦母懷文創造瞭宿鐵刀的制造技術。南方在齊梁時期有陶弘景有瞭雜煉生鍒,以及剛樸和橫法鋼的冶煉鑄造技術。祖沖之還制造瞭一些利用機械力和水力的工具,來促進生產發展。
雖然雙方在冶煉技術方面各有所長,但發展的結果卻長短不一。
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雙方在土地政策方面有所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土地對國傢來說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
北魏一直到北周,土地政策大都以均田制為主,這對於農民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所以也激發瞭他們的生產熱情,對於當時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有瞭積極的促進作用。反觀南方的土地政策,一直奉行著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逐漸形成瞭一些大土地豪族,農民失去瞭土地破產,這對發展農業極為不利。
南北政府在刺激農業方面的手段也各有差異,北魏到西魏,再到北周,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北魏辦頒佈瞭《均田詔令》,西魏頒佈蘇焯的《六條詔書》等政策,激發農業生產。但南朝是“人競商販,不為田業”的狀況,導致經濟越來越弱。
可見在經濟領域,北朝的優勢明顯優於南朝。經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有瞭堅強的經濟基礎,才有能力在政治有所作為。

第二,南北政治方面又存在哪些優劣勢呢?
在官吏任免和選舉制度方面,南朝和北方基本一樣,但雙方在僚屬的辟置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南朝繼承的是魏、晉時期的政策,刺史一下都開始自行辟置僚屬,而且這些刺史都有一定的軍權。北朝在北魏、西魏時期,這種制度和南朝差不多,但到瞭北齊、北周之後,官吏任命的權利開始逐漸向中央靠攏,地方長官的僚屬任命權利逐漸被收回,轉移到瞭中央政府。
在選舉方面,南朝也承襲瞭魏、晉時期的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有士族擔任中正。這樣一來,政府裡所有高級別的官吏都被豪門大戶所占領,寒族和下層人士很難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職務。選舉的權利始終掌握在世族高門手裡,雖然也有過寒門掌管機要的事情,但幾率都比較小,下層階級幾乎沒有上升通道。
反觀北朝,尤其到瞭西魏、北周時期,中央政府把官吏任命和選舉之權收攏到中央,加強瞭中央的領導,為國傢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選拔瞭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這種優勢明顯要高於南朝。
第三,在軍事上南北朝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表現。
南北朝的軍事制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雙方存在很大差異。
在南北朝時期,所有的士兵都稱為軍戶,就像我們今天的“光榮之傢”一樣。而且都是世執兵役,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均不得赦免。這種父子相傳的兵役制度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在戰亂年代,父子,兄弟同時上戰場的很多。

雙方的差異主要在軍隊的統帥和軍事管理制度方面有很大不同。
在南朝,因為承襲瞭魏、晉的軍隊領導體制,所有地方長官往往具有軍隊指揮權,也就是說把地方政府和軍隊管理都交給瞭這個地方長官,地方長官不但有行政權力,而且軍事領導權力。這樣的體制很容易是地方長官做大,不聽從中央政府的調遣,甚至產生和中央政府對抗的惡劣事件。
南朝歷史上就出現過東晉的北府兵和荊州兵等地方軍事力量。桓溫、桓玄領導荊州兵對抗首都健康中央政府,劉裕更是以北府兵為力量,奪取瞭東晉政權。
但北朝就不一樣,無論是北魏的拓跋傢族,還是西魏的宇文傢族,這些人都是有少數民族部落聯盟逐漸演變到開國皇帝,所以軍權一直控制在他們手裡。這些人都是戰場上的梟雄,無論大小戰爭,要麼自己親征,要不就是委派大將征伐,統一指揮和調遣。軍隊的統領權始終在皇帝和中央手裡。
另外,從西魏、北周起,一直實行的是府兵制度。西魏時大將軍宇文泰親自督率十二軍,後來又逐步演化,形成瞭八柱國,其中六柱國每個柱國督率二大將軍,每一大將督軍二開府,共計二十四開府。後來,這個軍事制度又和均田制結合起來,形成戰時能打仗,休兵時能務農的“兵農合一”的新制度,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預備役部隊。
這樣的制度既加強瞭對農民的控制,又解決瞭戰時急需的兵員來源問題,使中央政府實現瞭對軍事力量的直接控制。到瞭北周宇文邕時期,國傢整體實力已經超過南朝。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能認識到為何在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的原因所在。
歷史往往在揭開新的序幕之前,總會有一段時間的沉淀反思,社會才能取得新的進步。中國5000年的文明也正是在這樣的分分合合中越來越燦爛,越來越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