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包拯死後為什麼要用21口棺材?包拯真的是病死的嗎?

包拯死後為什麼要用21口棺材?包拯真的是病死的嗎?

時間:2019-07-24 17:21:4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包拯死後為什麼要用21口棺材?包拯真的是病死的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眾所周知,包拯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至今為止人們提到他是都會給予他最高的評價,由此可見,包拯廉潔清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以剛正不阿、大公無私的性格,處理瞭無數的腐敗官員,讓那些利用權勢欺壓百姓的貪官無處可逃,為天下百姓尋求到瞭真正的公平,是百姓口中難得的父母官。

包拯天資聰穎,從小就熱愛學習,二十八歲時便考中進士,在朝中擔任著一官半職,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後來因為父母年邁體弱多病,就向皇上請求能夠將自己掉往自己的傢鄉任職,可是皇上並沒有答應他的求情,於是包拯隻好辭官回鄉照顧自己的父母,後來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就在墳旁修建瞭草廬為父母守孝,直到守孝期結束包拯才從新開始當官。

包拯辦案向來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北宋時期,朝中官員貪污腐敗非常嚴重,包拯卻是一股清流,科舉考試時很多考試都會作弊,其中大多數都是權貴子弟,包拯得知消息後就開始嚴查,最終讓抄襲者成績無效,順帶還處置瞭一大批舞弊官員,除此之外,包拯在朝中還彈劾瞭很多貪官臟吏,比如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還有頗受宋仁宗賞識的王逵,王逵曾擔任轉運使,和朝中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甚好,於是就開始肆意妄為欺壓百姓,剝削瞭很多財物,保證發現之後,連續七次寫奏折彈劾,可是並沒有什麼用,氣的包拯直接開始指責宋仁宗,無奈之下宋仁宗隻好罷免瞭王逵,此事件發生過後,他的剛強堅毅讓很多皇親國戚也要敬讓三分。

不僅如此,包拯辦案從來沒有親信可言,從來不會去包庇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會放過,隻要你敢犯法包拯就敢抓,出瞭名的鐵面無私,凡事都要講究證據,絕對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當年包拯擔任廬州知府時,他的舅舅借助他的名義收斂瞭不少的財物,被包拯發現後直接大義滅親,將舅舅依法處置,後來他的親戚朋友再也沒有人敢接受賄賂。

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僅僅三天就去世瞭,就是這麼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死後卻不得享受安寧,在出葬時他的傢人足足準備瞭21口棺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包拯在世時,辦案過於剛正不阿,因此也得罪瞭不少的人,尤其是那些達官貴族,包拯沒去世時他們還不敢做什麼出格的事,但是包拯去世之後就不知道瞭,為瞭防止那些人的報復,包拯的傢人們隻好出此下策,準備二十一口棺材分別從七個城門出去,每個城門三口,出城之後再安葬到不同地方,這麼多棺材之中隻有一個裝有包拯的屍體。

天下百姓得到包拯去世的消息後,十分的悲痛,於是就自發性的去保護著包拯的每一處墓地,因此包拯的墓地並沒有被破壞,可惜的是北宋破滅的時候,金軍肆意破壞,包拯的墓地也沒有逃過一劫,後來百姓們便把包拯和他的夫人重新下葬,因此也就被保存瞭下來,七十年代時包拯墓又遭到瞭破壞,專傢們去料理後事,在檢測包拯的遺體時,發現砷元素含量過高,因此包拯很有可能不是因病而死,反而是被人下毒導致死亡。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我們也從包拯的身上學到瞭很多東西,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做一個誠實又正直的人,要把集體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切不可投機取巧,隻有這樣我們的國傢才會越來越繁榮昌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