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瞭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瞭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包拯被民間稱之為包青天,也是歷史上清官形象的典型代表。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絕對是清官。但他留下什麼證明自己是“清官”證據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3年的春天,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雙圩鎮附近,準備擴建一傢大型的鋼鐵廠,而位於此處的一座千年的包傢墳地也需要進行遷移。包傢墓地,正是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後人的大型傢族墓葬群在發掘時,專傢們找到瞭一座不起眼的墓葬,該墓的主人名為包綬。包拯一生曾育有三子,大兒子名為包繶,二兒子名為包綬,小兒子名為包綖。大兒子因為疾病過早夭折,而二兒子卻被授任為大理評事,繼續在朝當官,為國效力。

在墓室中,專傢們發現瞭為數不多的銀器、陶器等陪葬品,但其價值都不是太高。除此之外,專傢們還發現瞭一塊不起眼的歙硯,該歙硯高2厘米,長寬不超過20厘米,由長方形硯面與一個橢圓形水池構成。按照常理來說,在宋代的時候,受到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的影響,安徽歙硯的制作工藝尤為繁榮,歷來以選材優良、做工精致被列為“四大名硯”之一。

既然如此,包綬墓中出土的歙硯必然也是極為精致之作。在將墓室清理完畢後,專傢們將發掘出來的文物全部保護起來,並用妥善的方式將運送到博物館的實驗室內。專傢們在實驗室中對歙硯進行瞭仔細的研究,發現該歙硯雖也是出產於安徽,卻隻是民間手工藝人的粗糙之作,無論是選材還是做工,都難以與“精品”二字沾邊。讀到這裡,估計有不少讀者會感到掃興,覺得有些大失所望。可是您卻想錯瞭,包綬墓中的歙硯雖然做工粗糙,卻依然被專傢們評為“國傢一級文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別急,我們還是得從包拯的為官作風說起。

包拯自宋仁宗時期考中瞭進士,從此之後便踏入瞭宦海生涯。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讀書人科考的目的多是為瞭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可是包拯卻一直堅持著為國為民的志向,秉承著清正廉潔的品格。包拯曾被朝廷派往端州任官三年,端州盛產名硯,號稱“端硯”,是專門為朝廷進貢之物。朝廷每年都會在此征收定額的端硯,以前的地方官經常借此機會撈財,將征收數量加以提高,害的百姓們有苦難言。

自從包拯上任後,他對於朝廷征收的額度嚴格要求,既不少收一塊也絕不多收一塊,還減免瞭當地硯工的勞賦,為端州百姓減輕瞭很大的壓力。包拯於端州在任期間,本可以隨手得到最精美的端硯使用,而他卻依然用著自己從廬州老傢帶來的硯臺。三年之後包拯任期已滿,臨行之前,端州百姓夾道相送,還特意制作瞭一尊“清正廉潔硯”奉上,感激包拯對民眾的恩情。卻拒絕接受百姓饋贈的硯臺。直至上船時,才有百姓偷偷將硯臺塞進其包袱內。船行路上,包拯偶然間發現瞭此硯,聽仆人細說前後始末後,他便命人將硯臺扔進河中,(將硯臺留在瞭端州境地)堅決不受百姓一毫一縷,由此也傳出瞭包拯“不持一硯歸”的美名。

包拯在臨終之前,曾為子孫定下瞭“為官清正廉潔,若行貪污之事不得入祖墳”的傢規,並將全部遺物交給瞭包綬,在墓中出土的歙硯正是遺物之一。包綬墓中歙硯的出土,不僅說明瞭包拯生前的簡樸生活,同時也驗證瞭他“不持一硯歸”絕對是真的。如果包拯攜帶會瞭大量精美的端硯,包綬怎麼會用這一尊小小的、普通的,完全不起眼歙硯?這尊歙硯雖價值不高,可是它代表的是一種清正廉潔的精神,是華夏民族五千年來追求的崇高信仰,更是包拯留給後人最有教育意義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