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轟然倒塌,清朝的王公貴族都去哪裡瞭?
清朝轟然倒塌,清朝的王公貴族都去哪裡瞭?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1908年12月2日,清政府匆匆為溥儀舉辦瞭一場登基典禮,不過,當時隻有3歲的溥儀卻哭哭啼啼地吵鬧:“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傢!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傢!”
攝政王載灃眼見兒子哭的厲害,隻好好聲好氣地哄道:“別哭別哭,快完瞭,快完瞭!”
典禮一結束,所有人便忍不住對載灃所說的“快完瞭”這句話議論紛紛,他們也忍不住在想,清朝是不是真的快完瞭?
載灃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一語成讖,他費盡心機去扶救的清王朝真的快完瞭。
溥儀僅僅當瞭3年的皇帝,便在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宣告瞭他皇帝生涯的結束,也宣告瞭已經享國276載的清朝的統治的結束。
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朝,不過,這場開創新時代的革命卻始於武昌城中的一聲不可控的槍聲。
最終,這聲爆炸聲愈演愈烈,演變成瞭一場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統治的革命。
那麼,當清王朝被推翻之後,曾經效命於它的王公重臣們後來又得到瞭怎樣的結局呢?

先說攝政王載灃,載灃實際上早在溥儀退位之前,便已經此職回傢瞭。
1911年10月,蔣翊武和孫武等人在武昌秘密策劃起義,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孫武因試驗炸彈不慎被炸傷而住院,蔣翊武也因爆炸事件被迫逃離武昌,但是武昌起義卻仍然在清政府的步步緊逼之下爆發瞭。
武昌之事一起,載灃便迅速發佈瞭命令,讓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軍。
然而,蔭昌卻沒有足夠的威望去指揮地方軍作戰,他雖然是北洋軍中的老人,卻也沒有能力和威望去指揮由袁世凱一手打造出來的北洋軍,所以清軍在蔭昌的指揮下,在和起義軍的作戰過程中竟然連連失利。
載灃在迫不得已之下,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讓袁率領北洋軍去打起義軍。
此時,待在皇宮裡的隆裕太後也忍不住跳瞭出來,她雖然沒有她的姑姑慈禧的野心和權力欲,可是或多或少也總有一點想要嘗一嘗權力的味道的想法,所以,她便不可避免地和載灃產生瞭沖突。
載灃也很無奈呀,他也想讓清朝能夠繼續撐下去,可是,局勢已經到瞭憑他的能力無法挽回的地步瞭。

1911年12月6日,載灃向隆裕太後請求辭掉攝政王一職,隆裕想要權力,此時的他也隻能老老實實地給,這多少有點引咎辭職的意思,誰讓他連一個小小的武昌也打不下呢?
隆裕一見載灃這麼識相地提出辭職,她自然也樂得配合,所以想也沒想地便答應瞭。
隻是,載灃辭職後,隆裕顯然更應付不瞭這麼復雜的局面,被袁世凱一嚇唬,便臉色蒼白地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瞭。
載灃辭職以後回王府裡老老實實地帶著,閑時喝喝小茶,看看書,還給自己弄瞭個“書癖”的雅號,生活過得倒也自在。
他在辭職後對政治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關心,即便是張勛在1917年復辟之時,他也沒有參與此事,溥儀在1932年被日本人帶去東北任執政之時,他也自始至終沒有太多的熱情,即便溥儀和日本人極力想將他留在偽滿,他也想盡一切辦法逃瞭出來。
1950年,兜裡日漸拮據的載灃,以90萬斤小米的價格將醇親王府賣給瞭“國立高級工業學校”,這也算是一件頗有先見之明的事。
1951年2月3日,載灃在京病逝,雖然他的晚景如今看來頗為淒涼,可到底是保住瞭自己的氣節,沒有像他兒子一樣背負一世罵名。

說完瞭載灃,再說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袁世凱。
袁世凱發跡於總督朝鮮時期,崛起於小站練兵,巔峰時坐上瞭中華民國總統的位置,不論是對於清朝,或是對於中華民國,他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可謂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
袁世凱從朝鮮回國後在李鴻章的舉薦下去瞭天津小站,為清政府編練一支在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後能夠拿得出手的新軍,這支新軍後來雖然被編入瞭武衛軍,不過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時袁世凱恰好率領所部去瞭山東,所以另外幾支武衛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後,袁世凱這支卻完好無損。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袁世凱手裡的北洋軍幾乎已經成為瞭清政府最後的精銳。
所以,載灃在1908年一上臺便為瞭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將兵權收歸皇室,一出手便罷免瞭袁世凱的官職。

隻不過,在武昌起義爆發後,因為蔭昌在前線失利,眼看著局勢越來越緊張,載灃不得不選擇向袁世凱低頭,請他出山率軍鎮壓起義軍。
殊不知,袁世凱一出山,在拿回瞭北洋軍的指揮權之後,又想法設防地拿到瞭載灃花瞭3年時間和無數心血訓練出來的禁衛軍的指揮權,如此一來,局勢便幾乎完全系於袁世凱一人之身瞭。
隻要袁世凱繼續效忠清政府,揮揮手便能鎮壓起義軍;可是,如果他要倒向革命黨陣營的話,清政府的國祚便也到頭瞭。
最終,袁世凱被革命黨“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的承諾所吸引,投入瞭革命黨一方,從而北上迫使溥儀退位。
清朝倒臺後,袁世凱也如願以償地坐到瞭中華民國總統這個寶座上。
袁世凱本能夠憑著辛亥革命之功成為書上的英雄,卻被一場失敗的帝制復辟活動所累,成為瞭書上的“獨夫民賊”,讓人不勝唏噓。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被迫取消帝制後沒過多久便因病去世瞭。

說完瞭載灃和袁世凱,再說說善耆和紹英這兩個人。
善耆是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若說善耆名聲不顯的話,那麼,他的女兒——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絕對是近代史上一個盡人皆知、也盡人唾棄的歷史人物。
汪精衛之所以在策劃刺殺載灃不成反被逮捕之後,不被砍頭,還能夠活著等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這裡面便少不瞭善耆的“功勞”,當時憤怒的載灃曾想砍瞭他的頭,但是被善耆給勸住瞭。
清朝滅亡之後,不甘心的善耆一直試圖借助日本人的勢力復國,最後於1922年抑鬱而終。

紹英此人雖屢任要職,不過能力一般,被溥儀評為“出名的膽小怕事的人”。
1924年馮玉祥派鹿鐘麟到紫禁城驅逐溥儀時,便是紹英代表溥儀去和鹿鐘麟交涉,從而為溥儀離開皇宮多爭取瞭幾個小時。
溥儀被驅逐之後沒過多久,紹英便在1925年一命嗚呼瞭,也算是陪清朝走完瞭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