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漢朝歷史上的官職演變,當什麼官職最光榮?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漢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縱觀漢朝一直沿襲秦制,所以漢朝廷的官僚體制和秦朝的沒有太大的差別。平民出身的漢高祖劉邦受限於文化水平,估計沒有什麼能力再整理一套禮儀、官職體系的。究其原因,還是統治階級與平民的差距,平民又怎麼知道貴族們的生活呢?
在漢朝四百年期間,在三公九卿的基本體制沒有大的變革下,一些細節上倒是有所改變。比如在官名的改變上就有把奉常改為“太常”、“廷尉”為“大理”、更有太農令在武帝時改為大司農等等

早在漢武帝初期,就發生瞭官僚體制下的的權力傾斜,嚴重阻礙劉徹的親政道路,比如對抗匈奴的戰爭上,前期大臣們都紛紛表示此舉會嚴重拖垮國傢的國民經濟,都是呈不支持的態度。於是漢武帝就采取瞭將朝中大臣分成內外之分,外部大臣官員由宰相統一任命和調度,內部大臣則歸屬於漢武帝直接任命,其功能就像現在的辦公室和智謀團一樣。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尚書臺以及侍中這兩個機構,正是這兩個兩個部門的權力不斷擴大,也正是後期宦官專政的源頭。前期這兩個部門的職責是幫助皇帝處理公文和下達命令的機構。它的建立隻是漢武帝想分散宰相的權利,可以制衡宰相。另一方面也是國傢高速發展後皇帝需要處理的事物越來越多瞭,需要其他人來分擔。

網絡配圖還有一個官職是在軍隊裡面的稱呼,那就是將軍。看相關歷史資料時,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關於將軍的稱呼。早在秦漢時期,將軍可謂是與九卿一個級別。可劃分為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五種將軍官職。但是將軍隻有在帶兵打仗的時候才會有“將軍”的稱呼,平時在無戰亂的時候是沒有。關於三國時期的將軍滿天飛,則是那個時期哪一天是沒有發生戰爭的。
東漢時期,地方的組織結構有瞭一個變化,那就是皇帝在一些經常出問題、而且中央比較難管的地方設置州一級的地方政府。一般會統管幾個郡。隨著東漢後期時局變亂,軍閥割據越來越多,所設置的州也越來越多。慢慢就形成天下十二州或十三州的結構,地方政權則多瞭一個層級。從郡縣兩級變成州、郡、縣三級。所以到瞭三國之後時期,州和郡的稱呼變亂,很多時候分不清楚究竟誰大誰小,誰管理誰,比如荊州、青州、益州,南陽郡、長沙郡、成都郡等等。

隨著中央到地方的不管權力結構和官制的不斷改變,整個官僚體系的中心也有一定的變化,比如中央朝廷,掌握權力的基本都是尚書臺和侍中。而宰相等官員已經沒有什麼名氣瞭,史書記錄的也不多瞭。這就說明,原本的三公九卿制已經沒落瞭,這種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國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瞭。所以才導致權力失控,失去平衡,從而社會動蕩,國傢戰亂紛爭開始。
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國民的認知也不斷提高,官員的體制也不斷在改進,隻有這樣秩序與權力才能平衡,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後來的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的對封建統治體制有瞭根本上的改變,也就使得國傢管理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