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張纮為什麼在三國沒有什麼名氣?

張纮為什麼在三國沒有什麼名氣?

時間:2019-07-25 11:18:4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你真的瞭解三國中此人齊名張昭,孫策“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為何名氣不大嗎?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隨著三國題材的小說,演義問世,“貶曹重劉”似乎已成司空見慣的話題,再加上現代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上線,蜀漢劉備似乎成瞭三國最大贏傢。可是在三國中,有一個國傢,總是被人忽略,它就是江東的吳國。江東的吳國可以說一直被後人當作三國中的陪襯角色,在東吳國內,除瞭孫策,孫權,周瑜等寥寥幾位名氣大外,就連夷陵之戰大破劉備的大都督陸遜名氣似乎也不怎麼大。可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東吳在三國中也是人才濟濟,不然也不可能鼎足於三國。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位東吳牛人!

說起此人,也有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就是他在當時的東吳可謂是數一數二的牛人,和他齊名的人可謂是無人不知,但他卻很少被人熟知。難道是因為他能力不行才在後人眼裡籍籍無名嗎?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這位的生平簡歷!

此人就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傢,謀士張纮(hong)。張纮是徐州廣陵人,年輕時遊學京都,曾跟當時的名士韓宗,濮陽闓等人學習。後回到本郡被舉薦為茂才。當時任大將軍的何進和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想征辟他為幕府,但都被他拒絕。要知道當時的何進,朱儁、荀爽都是僅次於皇帝的高官,可見張纮當時的才學和名氣有多牛!張纮拒絕應召後,恰逢天下大亂,張纮選擇瞭避難江東!

張纮避難江東期間,孫策正好回江東發展,當孫策知道張纮人在江都時,就數次前去拜訪張纮。剛開始孫策將自己的鴻鵠大志說給張纮聽,希望能得到張纮的指導。但張纮卻說:我一向沒有才能,沒有什麼好主意給你。孫策受到張纮的排斥後,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拜訪,每次求教時,都發自內心。最後張纮終於被孫策的誠心感動,決定出山幫助孫策創業!

張纮跟隨孫策期間,經常跟隨孫策親臨前線,每次張纮看到孫策率先攻城掠地時,張纮都勸諫孫策說:你作為主將,本是籌謀劃策的角色,三軍的命運也都托付於你,你怎麼能擔當沖鋒任務呢。希望你不要因為個人喜好,而讓全國上下為你的安危而擔心受怕,做一個合格的君主。孫策聽到張纮的勸諫後,再也沒有親臨戰場,開始掌控全局的指揮戰爭。後來孫策為瞭討好曹操,就派遣張纮到許昌奉獻奏章!

張纮來到許昌後,被曹操留在許昌擔任禦史。後來孫策去世,曹操打算趁江東舉喪期間進攻東吳。張纮急忙勸曹操:趁人喪事而用兵,既有違背傳統道義。倘若功而不勝,還會使兩傢結仇,不如借此厚待江東。曹操因受官渡之戰的困擾,就聽取瞭張纮的意見。張纮此言不僅挽救瞭江東危局,也使曹操不再擔心東吳的趁機偷襲!

後來曹操委任張纮為會稽東部都尉,想讓他勸孫權歸降,張纮來到東吳後,開始全心輔佐孫權,而孫權每次有秘密的計謀,也都找張纮商量,還經常讓他和孫策的托孤大臣張昭一塊負責起草文書,可見孫權對張纮也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後張纮根據東吳的全局考慮,提出瞭將東吳首都移到秣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此計為東吳日後的發展有瞭很大的幫助。然而就在東吳遷都期間,張纮卻不幸病逝。張纮死後,孫權為之流涕!

那麼問題來瞭,張纮作為東吳齊名於張昭的名臣,為何在後人眼中卻籍籍無名呢?在小編看來,有三點原因導致他名氣不大!

第一點:三國中的名人,現在人大部分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比較大,而在《三國演義》中,孫策的戲份並不多,而張纮主要功績在輔佐孫策,所以這也就影響瞭張纮的知名度!

第二點:張昭之所以有名,那時因為張昭曾是孫策的托孤大臣,而孫策死時,張纮還在許昌做官,所以即使張纮和張昭合稱“二張”,張纮在東吳的地位也遠不如張昭!

第三點:張纮死的比較早。張纮早在東吳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官職卻不高,這主要也是受孫權的限制。因為當時孫權也隻是一方太守,給不瞭張纮高官職位。所以這也嚴重影響瞭張纮的名氣!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