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一個弱女子?慈禧靠什麼笑到最後?
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一個弱女子?慈禧靠什麼笑到最後?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顧命八大臣為何鬥不過一個弱女子?他們犯瞭國人常犯的錯誤。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帶著兩宮皇後及親信逃往熱河避難。次年,咸豐帝在熱河病逝。為瞭穩定朝局,咸豐帝在臨終前,對後事做出瞭詳細安排:年僅6歲的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並指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為瞭抑制八大臣的權力,咸豐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八大臣雖有擬旨權,但是,隻有蓋上“禦賞”與“同道堂”印章才可生效執行。

手握“禦賞”與“同道堂”印章的二後,尤其是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後),對權力充滿瞭新的渴望,她想踢除阻礙通往權力之巔的絆腳石——顧命八大臣。為此,她將目光瞄上瞭顧命八大臣之外的另一股政治勢力——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帝胤勢力。

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誴、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 八阿哥鐘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當時,恭親王奕訢30歲、醇郡王奕譞20歲,都年富力強,但被排除瞭顧命大臣之外,這讓奕訢等人非常不滿。慈禧正是洞察到這點,極力向小叔子們靠攏,帝後勢力與帝胤勢力結成瞭統一陣線。

為瞭擺脫顧命八大臣的控制,載淳母子帶著兩枚決定人生命運的印章先行返京,與奕訢等人秘密擬旨,靜待八大臣返京後,一舉將其鏟除。

帝後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發動“辛酉政變”,摧毀瞭八大臣集團——其中肅順被斬殺於菜市口、載垣與端華被賜死,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職,景壽因為是恩固倫公主的男人,所以隻被處以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其後又先後起用為蒙古都統、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

顧命八大臣,最終被一個弱女子給半跨瞭,其主要原因是他們過於輕敵,給予瞭帝後勢力與帝胤勢力結合相結合的機會,這才功虧一簣。八大臣被除險除掉後,代之以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奕訢聯合主政,繼而出現慈禧太後專權的局面,這是咸豐生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