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有昆侖奴嗎?昆侖奴是從哪裡來的?
唐朝真的有昆侖奴嗎?昆侖奴是從哪裡來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這麼一位特別的“昆侖奴”。男主角張小敬介紹其幼年被賣入長安,歷經種種艱辛後,成為長安一代“涉黑大佬”,秘密建立“地下長安”,暗中收買機密、捏弄權柄、串聯關系,私行人口買賣、戶籍偽造、禁藥販運、軍械倒賣,做盡瞭不法之事,是朝廷在冊的第一要犯。
但在姚衛率的口中,長安的昆侖奴又變成瞭另一個模樣,他們“個個老實溫順,你讓他去死,他都不會反抗的。”
在唐朝,真的有昆侖奴嗎?他們是如何來到中國的?又有怎樣的特點?

圖/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葛老
01 昆侖奴從何而來?
昆侖奴,也被稱為“僧抵奴”、“黑小廝”、“黑鬼”等。
據學者考證,“昆侖”一詞來自突厥語Qurum的音譯,其意為“黑煙灰”,用來形容人黑或東西黑。這一詞曾多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比如隋朝時有一種美酒,因其“色如絳”,而被人稱為“昆侖觴”,茄子也曾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一度被改稱為“昆侖紫瓜”,所以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昆侖奴指的就是黑奴。
關於唐代這些黑奴來自哪裡的問題,學界原有“非洲說”和“東南亞說”兩種觀點,現在基本就“東南亞說”達成瞭共識。據近人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昆侖”條稱,古代漢語中“昆侖”系指“南海諸國之總稱。如今之爪哇及附近諸島皆是也。
唐高僧義凈《南海寄歸傳》中的描述也可證明當時曾將昆侖作為東南亞諸小國的總稱,“從西數之:有婆魯師洲,末羅遊洲,即今屍利佛逝國是也。莫訶信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羅洲,少有大乘耳……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昆侖焉。唯此昆侖,頭卷體黑,自馀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

圖/唐代黑陶昆侖奴俑
02 昆侖奴如何來到中國?
既然昆侖奴並非來自中國本土,那麼唐朝這麼多的昆侖奴是如何來到中國的?他們又為何會來到中國?
一般來說,可將他們到達中國的方式分為三種:第一種進貢,即由東南亞或南亞國傢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也有部分黑奴是跟隨使節入華時被遺留在中原的。他們主要由印度尼西亞國傢,尤其是蘇門答臘和爪哇貢奉和運入中國市場。
第二種是買賣,即東南亞或南亞國傢通過中國南方海港進行黑奴買賣,進而使黑奴通過市場進入中國。
第三種是掠奪,即東南亞或南亞的當地居民被作為土著“蠻鬼”而被當時出沒於阿拉伯海和波斯灣的唐宋海船直接掠賣到沿海或內地。
此外,也有部分黑奴是被通過戰爭手段掠奪進入中國的。比如《通志》中記載隋朝大將陳棱率兵攻打東南亞幾個島國時就曾抓獲瞭一批“昆侖人”,並將他們當做奴隸,強迫這些人給戰士洗衣、做飯、喂馬、磨刀甚至在沖鋒時當擋箭牌。

圖/古代壁畫中的昆侖奴
03 昆侖奴有何特點?
在唐及唐之後所修的史書、文集中,對昆侖奴有許多記載,比如《隋書》卷八二《南蠻傳真臘》中雲:“人物小而色黑,婦人亦有白者。悉卷發黑身,性氣捷勁。”《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扶南》中載:“其人黑身、卷發、裸行。”唐代詩人張籍更曾有過一首《昆侖兒》專門描寫長安這些昆侖奴,“昆侖傢住海州中,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瞭,波濤初過鬱林州。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總體來說,我們大致可以將昆侖奴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外表上目深耳大、體黑卷發、身體短小,與古代南海矮黑人的特征極為為相近;其二,服飾上大多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著短褲,此在出土的唐代陶俑中多可以得到印證;其三,精通水性、善於潛水等,所以經常用作從事水手、修船一類勞動。
雖然在唐及唐之後的許多文學作品中昆侖奴的形象都極具傳奇色彩,但他們作為唐朝社會中的奴隸,其生存環境和地位是十分悲慘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姚衛率那句誇張的形容就出自明朝的王士性,“其人止認其所衣食之主人,即主人之親友皆不認也。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當刎與不當刎也。”即使主人讓自刎,也會直接自刎而不會詢問理由,足見社會地位之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