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挨打!千年之前秦國的崛起與齊國的沒落就告訴我們瞭!
落後就要挨打!千年之前秦國的崛起與齊國的沒落就告訴我們瞭!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管仲,管夷吾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傢、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他是春秋時期法傢代表人物。後於齊桓公元年(前685),擔任國相,還被尊稱為“仲父”。在其任職期間,他對內大興改革措施、富國強兵。對外采取尊王攘夷的政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此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此後的近半個世紀的中原地區,齊國都是老大哥,說一不二的霸主。隨著後世的發展,到瞭田氏代齊,三傢分晉後,步入戰國時期,齊國仍然有著與楚國、趙國、秦國抗衡的實力。可是為何齊國為何慘死於秦國之手?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齊康公被當時國內專權、聲勢滔天的田和放逐在齊國臨海的一個海島上。隨後,田和自立為齊國國君,此為齊太公。周安王十六年(前386),田和被當時的周天子,周安王列為諸侯,自此薑姓的齊國在名份上算是徹底滅絕瞭,而田氏齊國得到瞭周天子的冊封,便名正言順成為瞭當時的諸侯之一。

就地理分析來講,齊國和楚國可以說是當時地大物博的膏腴之地,比及擁崤涵之固的秦國,國民富庶、文化繁榮、賢士聚集。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大思想傢荀子就曾在稷下學宮授課;齊國還有著名的孟嘗君,其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以招賢納士、廣結賓客著稱。
然而,齊國並沒有利用好他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它沒有真正地做到重視賢才,過於恃才傲物,仗著自己的優勢,便沾沾自喜。孟嘗君在齊國時,雖說齊王拜其為宰相,但隨著孟嘗君在各國的名聲一步一步提高,齊湣王感受到瞭功高震主的威脅,變得逐漸不相信孟嘗君。於是他便設計,借田甲挾持一案,嫁禍孟嘗君。孟嘗君感受到瞭這一訊息,明白齊王已經不再相信自己瞭,說不定還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孟嘗君就連夜逃到瞭魏國。魏國的魏昭王當即便任用他做宰相。

由此可見,一個駕馭不瞭臣下同時還疑心臣下的君王不僅讓為臣子的惴惴不安,更會令天下賢士寒心。反過來對比秦國,重用賢能之士,張儀、司馬錯、白起、范睢、王翦、魏冉等等,無一不是受到秦國重用同時為秦國立下瞭汗馬功勞,在秦國之境施展自己的才能。而齊國就沒有讓賢能之士得以施展的舞臺。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在魏國國相孟嘗君的配合引導下,魏國與西邊的秦國、北邊的趙國聯合,在樂毅的帶領下幫助燕國攻打自己的母國——齊國。就此一役,齊國瞬間兵潰,失去瞭七十餘座城池,可以說是有滅國之危。雖然在最後田單的帶領反擊下,齊國得以收復失地,同時擁立新王齊襄王即位。但經此一役,齊國元氣大傷,很難再有與秦國抗衡的實力瞭,在內功修煉上,齊國已經差瞭一截。這是齊國慘死秦國之手的原因之二。
最後,齊國早期對外積極擴張,對外彰顯野心,做瞭出頭鳥;對內沒有安撫臣民,鞏固得來的地區。沒有及時推出與時俱進的國傢政策,不能及時改革,依然是世傢大族、貴族的利益優先,這在本質上與秦國是有瞭相當大的一節差距的。
秦國的崛起與齊國的落沒恰好說明瞭一個道理——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秦國就是在這樣一個貧瘠的地方煥發出新生命,沉淀出席卷天下的實力;齊國卻養尊處優,慘死秦國之手。歷史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