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起義的兩個特殊諸侯,靠的全是“忽悠”?
漢末起義的兩個特殊諸侯,靠的全是“忽悠”?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東漢末年,朝綱崩壞,禮樂不存。在此情形之下,君不君臣不臣,最終愈演愈烈,進而形成瞭各地諸侯割據的局面。而便觀各路諸侯,他們割據一方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有人出身世傢,憑借傢族威望引來無數人才投效,如袁紹、公孫瓚等人;也有人雖然出身寒微,卻能憑借自己的好名聲,以此來收買人心,如孫堅、劉備等人。

不過在各路諸侯中,還有兩位特殊的諸侯,他們能組建起一方勢力,靠的卻是自身的“忽悠能力”。因為這兩位諸侯,他們憑借傳道的手段,迅速積累瞭一批死忠部下。其中一位割據漢中多年,稱霸一時;而另外一位,卻掀起瞭一場浩浩蕩蕩的起義,最終致使漢室王朝就此衰亡。

割據漢中的,自然便是張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僅僅是一個諸侯這麼簡單,張魯最重要的身份是——天師。據《三國志張魯傳》記載:“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據說,張魯的祖父,正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而張魯天師的身份,也是從祖上繼承而來的。

張魯在他早年間,在漢中、閬中等地傳播天師道。因為信徒隻要繳納五鬥米,便可以加入這個團體,所以張魯的組織,也被世人稱作“五鬥米教”。而在其內部,也並非是傳統的官僚體系,反而是一套特殊的管理制度:“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而且在張魯的領導之下,其教派內部,還有著極為優厚的福利和待遇:“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

可以看到,張魯的傳教主張,有點類似現在的“平均主義”。而且張魯這位道君,對待下屬很好,且法律制度也極為寬厚;即便是教徒們犯下過錯,隻要及時改過自新,也不會受到嚴苛的責罰。另外,張魯還經常派人在漢中要道上救濟災民,因而在張魯傳教期間,有很多百姓都紛紛加入到瞭其中。後來馬超、韓遂等人作亂,也有不少民眾自發來到瞭張魯麾下:“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傢。”

劉焉(即劉璋之父)再來到益州以後,便是借助張魯的教派,才成功獲取到瞭巴蜀之地百姓的支持。劉焉對待張魯很是器重,還將他派去漢中,以切斷與朝廷的往來。不過在劉焉死後,張魯覺得劉璋庸弱,便主動斷瞭與益州的往來,自此雄霸一方。後來張魯在執政期間,廣佈恩德,又寬惠教眾。在其統治漢中的二十多年裡,張魯不僅擁有大批忠實於自己的教徒,也同樣得到瞭巴夷少數民族首領的支持,“五鬥米道”因而得到瞭進一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張魯後來在投奔曹操之時,便憑借著自己的影響力,協助張頜將漢中百姓盡數遷移到瞭北方。所以後來劉備即便是打下瞭漢中之地,也並沒有撈到太大好處。張魯降曹之後,受封為鎮南將軍,領閬中侯,可謂是得以善終瞭。而張魯收下的“五鬥米教”,也因此傳入瞭北方。元武宗時期,張魯因為傳播道教有功,還被追封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說完瞭張魯,不妨再來看看另外一位梟雄。此人正是黃巾軍起義的頭領——張角。據《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張角自稱得到南華老仙的傳授,帶著他的兩個弟弟張梁張寶在中原四處傳教。張角的八位弟子,也四處奔走,並免費幫助百姓看病。

當時的中原地區,正好被饑荒和瘟疫橫行。張角借此時機,開始蠱惑人心,向不明就裡的百姓們宣傳“太平道”的理想主義。很快,“太平道”的名聲便響徹瞭整個中原地帶。“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張角見到時機成熟,於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振臂一呼,自此掀開瞭武裝反抗漢室統治的浪潮。

因為張角手下的隊伍,都在頭上系上黃巾,所以這支反抗力量,也被官府稱之為黃巾賊。一場浩浩蕩蕩的起義軍,在張角兄弟三人的帶領之下,拉開瞭漢末三分天下的序幕。黃巾軍的聲勢有多大?這場起義,席卷瞭中原地區七州28郡,先後有數百萬的民眾參與進去。盡管起義軍在短短九個月之內,便被各路諸侯給強力鎮壓下去瞭。但本就衰弱的漢室江山,也無力再掌管各地諸侯,最終因此而衰亡。
有意思的是,不少勢力都是因為鎮壓黃巾軍,才逐漸走上瞭歷史舞臺。而遍觀漢末各路諸侯,如曹操、孫堅、劉備、董卓等人,都是因為靠著鎮壓黃巾軍,積累瞭一定軍功,這才有瞭自己的初始政治資本。黃巾軍落幕之後,取而代之的,則是多達二三十路的諸侯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