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真的出身寒門嗎?四處記載說明趙雲背景!
趙雲真的出身寒門嗎?四處記載說明趙雲背景!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說到三國時代最完美的武將,相信有不少讀者都會立馬想到趙雲.無論從功勞、膽識、武藝還是人品,趙雲的表現都是值得稱道的。但也有一點很遺憾,趙雲的官職似乎很低,他立瞭這麼多功勞,還兩次救回阿鬥,也隻是個“雜牌將軍”。對此,有一種說法認為,趙雲是因為出身寒門,才難免受到打壓。

這種說法無疑是一種猜測,也沒有任何證明趙雲出身貧困。盡管史料沒有記載趙雲出身情況,但是從一些線索來看,筆者認為趙雲並非是出身寒門;相反的是,從趙雲行事來看,他極有可能出身豪族。

首先來看一下趙雲早年投奔公孫瓚的經歷。《三國志趙雲傳》註引《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可以看到,趙雲在投奔公孫瓚之時,還帶領一批義從。那麼“義從”又是一批什麼人呢?蔡東藩曾在《後漢演義》中提到:“義從,謂奮願從行之士。”大概意思是說,趙雲帶瞭一批自願跟隨自己的壯士。這個現象在當時很常見。據《三國志梁習傳》記載:“習到官,誘諭招納,皆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豪右已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

如果趙雲隻是出身寒門,他又怎麼能在傢鄉常山郡能招募到這麼一批子弟兵?而根據當時局勢來看,一般有能力在傢鄉招募鄉兵的,往往都是一些豪族。比如曹魏名將李典的叔叔李乾,便在天下大亂時期,在傢鄉乘縣招募瞭一支子弟兵。趙雲既然被推舉為這支義從的首領,想必他的傢族在常山郡,也有著一定范圍內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孫瓚對趙雲的態度。眾所周知,趙雲在加入到公孫瓚麾下之後,是不受待見的。不然,劉備也不能輕易撬開趙雲這個忠義之士的墻角。《三國志公孫瓚》註引《英雄記》曰:“今取衣冠傢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公孫瓚是庶出子弟,可能從小遭受過恥笑。因而他長大後,對貴族子弟有些反感,反而傾向於底層民眾。從其交友來看:“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公孫瓚更加傾向於和走卒商販做朋友。就連出身不高的劉備,也曾是公孫瓚的故交。《後漢書公孫瓚傳》亦雲:“(公孫瓚)常言“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

那麼問題來瞭,如果趙雲真的出身寒微,那麼按照公孫瓚的這個習慣,他應該很樂於與趙雲做朋友。而在《雲別傳》中,公孫瓚對趙雲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有嘲諷之意。如此看來,趙雲應該也屬於公孫瓚口中的“衣冠”子弟。

再來看一下趙雲的交友。在那個時代,身份相差很大的人,是很難做朋友的。不然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時,也不會給出身良好的張飛安排瞭一個殺豬販酒的職業。回到趙雲身上,他有個出身世傢的發小,名叫夏侯蘭。據《雲別傳》記載:“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裡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夏侯蘭接受過良好教育,他所懂得的法律,也不是尋常百姓傢中能輕易接觸到的,因此他絕非是寒門出身。

而趙雲作為夏侯蘭的發小,他又怎麼會沒讀過書呢?要知道,在東漢時期,能接受儒傢教育熏陶的,無一不是出身富貴之人。說白瞭,普通人也上不起學。劉備出身寒微,不也是公孫瓚的叔叔資助他來到盧植門下的嗎?那麼趙雲究竟有沒有文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趙雲身上,處處體現著儒傢的影子。

《三國志趙雲傳》註引《雲別傳》曰:“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趙雲回傢為自己的哥哥守喪,是為孝;不忘與劉備的約定,是為義。當然,從趙雲的言談舉止中,也能感受出他深厚的教養。在劉備進駐到益州之後,他當時做瞭一個荒唐的打算:“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對此,趙雲竟然列舉瞭《史記》中的例子來進諫:“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傢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試問一個出身寒門的人,有幾個是讀過《史記》的。這本書,乃是官學教育中的教材,尋常百姓根本無從得之。

在攻取長沙郡之後,守將趙范曾向把自己的嫂子送給趙雲為妻。這個做法在當時很常見,即便是劉備、曹操、孫權,也都有過這個經歷。但是趙雲卻義正言辭地拒絕瞭。此外,在儒傢禮法教育熏陶之下,趙雲還著非凡的大局觀。

劉備稱帝以後,為瞭重新奪回荊州,趙雲還曾勸說劉備要以大局考慮:“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一個人的品行,從他的出身就能看出來。對比一下甘寧就知道瞭。“地痞”甘寧是水賊出身,即便在歸降東吳之後,也難以改變他“粗猛好殺、背信棄義”的性格。但是反觀趙雲,其品行在整個三國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綜上所述,以趙雲的修養、學識和能力來說,他也絕非是寒門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