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乾盛世為何會被稱為番薯盛世 真相卻是這樣的
康乾盛世為何會被稱為番薯盛世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所謂康乾盛世,即康雍乾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續時間長達134年,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
康乾盛世又被稱為“番薯盛世”,這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人認為,康乾盛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人口劇烈增長。明朝時期,全國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到瞭康乾盛世的1790年,全國人口數量前所未有地突破瞭3億大關,幾乎是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要養活如此巨大的人口數量,單單依靠小麥、大米、小米等傳統農作物,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幸好,中國從南美洲引進瞭番薯、馬鈴薯和玉米,並積極推廣,最終,使得全國糧食產量達到瞭2040億斤,能夠養活3億人口。
番薯、馬鈴薯和玉米真的在康乾盛世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嗎?真實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誇張。

的確,番薯、馬鈴薯和玉米的原產地是南美洲。15世紀初,隨著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開啟瞭“地理大發現”,番薯、馬鈴薯和玉米從南美洲傳到瞭歐洲。明朝後期,番薯、馬鈴薯和玉米從歐洲傳到中國。由於這三種農作物產量高、對環境適應性較強,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成為北方旱地與南方山區重點依賴的糧食作物,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瞭重要作用。
然而,就算從明朝後期算起,到康乾盛世時,番薯、馬鈴薯和玉米在中國推廣的時間也隻有100多年,並沒有在農作物中占據統治地位,甚至隻占據瞭很小的一部分。

根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中心教授韓茂莉向澎湃新聞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到20世紀30年代,玉米在安徽、察哈爾、福建、廣東、貴州、河南、江蘇、江西、寧夏、熱河、山東、綏遠、雲南、浙江14省份占地比例很低,幾乎視作零,甘肅占地6.5%、廣西17.2%、河北15%、黑龍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遼寧12.6%、山西5.4%、陜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全國僅7個省玉米占地面積在農田總量中超過10%,但也沒超過20%。
番薯的情況大同小異,察哈爾、寧夏、青海、甘肅、山西5省份占地面積近於零,其他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貴州、雲南7省份占地為1%,江蘇、湖北、浙江3省份占地2%,江西、廣東2省份占地3%,湖南占地5%,福建、廣西2省份占地6%。

馬鈴薯也是一樣,在黑龍江、熱河、寧夏、陜西、山東、湖南、浙江、四川、雲南10個省份,馬鈴薯占地不足1%,吉林、綏遠、甘肅、廣東4個省份占地1%,山西、廣西2省份占地2%,察哈爾占地6%,其餘未提及的省份,馬鈴薯占地比例幾乎為零。
由此說明,番薯、馬鈴薯和玉米進入中國後,對促進農業發展,提高人口數量方面發揮瞭一定作用,但並沒有達到絕對優勢。我們不能將康乾盛世歸功於番薯、馬鈴薯和玉米等來自南美洲的農作物,甚至誇張地說成“番薯盛世”。

事實上,康乾盛世的出現,還得歸功於小麥、大米、小米等傳統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以及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
【參考資料:《番薯造就盛世,盛世開發番薯》《美洲來的玉米番薯創造瞭康乾盛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