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膳房中的廚子工作是什麼樣的 他們可以退休離開皇宮嗎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清代禦膳房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清代禦膳房對於很多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在影視作品和民間小說中經常提及。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它是負責清宮皇帝、後妃的日常飲食的機構。事實上,這裡存在很大的誤區,小編根據有關清宮史料對禦膳房這一機構作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

第一,禦膳房並非是宮裡唯一的廚房。
禦膳房其實隻是負責皇帝、皇後的飲食,除瞭慈禧時期增添瞭為太後提供膳食的壽膳房,通常情況下,皇貴妃、妃、嬪都在所居住的宮殿裡設小型膳房。貴人、常在以下無膳房,隻有隨本宮主位妃嬪飲食。歷史上並不是所有朝代的宮廷廚房都叫禦膳房,隻有清代才有這個稱呼。而且,官方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是光祿寺。
第二,禦膳房的機構設置。
禦膳房下屬內務府,下設“禦茶膳房”和“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務處”兩個專職機構,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務處負責原材料的供應;禦茶膳房則主要負責制作和配制禦膳。
清初,禦茶膳房分葷局、素局、點心局、飯局、掛爐局。葷局主管肉類、魚類、海味;素局主管蔬菜、幹菜、植物油料;掛爐局主管燒烤;點心局主管包子、餃子、燒餅,以及各式糕點;飯局主管各種粥、飯。

清末時,對內膳房進行瞭改革,分為禦膳房、禦茶膳房、壽膳房、野意膳房。而另一邊的外膳房的分工就比較隨意瞭,畢竟它隻是負責宮廷筵席和值班大臣、侍衛等人的飲食。雖然平日各幹各的,但偶爾也會通力協作,由外膳房做好,再用食挑盒送到內膳房。
除此之外,清宮中還有掌管幹、鮮果品的機構叫果房,不屬於禦膳房,而隸屬於內務府掌儀司,有南果房、北果房之分。南果房具體負責南方的水果,北果房負責北方的水果。還有內務府管轄的廣儲司、營造司、慶豐司等都與宮廷飲食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三,禦膳房的工作日常。
清宮內大多數禦廚其實都是以一道菜走天下。禦膳房內每道菜都需要在單獨的灶臺上制作,每個灶臺上有三個人,每個人擔任不同的工作,其中配菜的人員最為重要。每到準備禦膳的時候,先有打雜的對各種原料進行撿挑洗凈,經內務府派來的筆帖式檢查合格後,交給配菜的,配菜的將各種材料按照膳單上的原料進行處理,配上相應的調料,經筆帖式的檢查後,由掌勺的進行燒制。
第四,禦膳房廚師的管理。
和所有在宮裡當差的大臣一樣,禦廚們下班後也是各回各傢,並不居住在宮中。按制度,每一個禦廚都會配備一個腰牌,這個腰牌是進出宮的憑證,分為陰陽兩面。陰的一面禦廚拿著,陽的一面放在宮門,進出宮時陰陽一合,便可證明身份瞭。這些腰牌上記錄瞭詳細的信息,諸如姓名、年齡、高矮、胖瘦,以及一些樣貌描述等。

第五,禦廚到瞭年紀是可以退休的。
清宮對禦廚的管理較為人性化。禦廚們一般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退休瞭。不過禦膳房的專職廚師一般都是世襲的,到瞭該廚師近60歲的時候,禦膳房就會允許他帶一個孩子進來,慢慢傳授廚藝,這樣就可以保證禦膳的安全性,畢竟祖輩已經得到瞭信任,子孫也可放心被使用。不過世襲也是傳男不傳女,如果沒有兒子,這個技藝就算是失傳瞭。

禦膳房自清初設置一直走過瞭二百多年的歷史,到瞭大清滅亡的時候,依然伴隨著小朝廷的溥儀。這位末代皇帝在飲食上十分獨特,對於西餐情有獨鐘,有事沒事就點個六國飯店的西餐外賣。後來,索性在宮中成立瞭西餐房,因為開支問題,禦膳房的廚師們被迫下崗瞭,至此,禦膳房算是正式退出瞭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