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楚地包括哪些地方?隻有湖北和湖南嗎?
春秋時期的楚地包括哪些地方?隻有湖北和湖南嗎?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句話“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讓人對神秘的楚地產生瞭濃厚的興趣。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楚地到底在哪裡呢?是不是僅包括湖北與湖南?
所謂楚地,簡單而言,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管轄的土地。
楚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傢。早在夏商時期,楚國的先民就在淮水下遊一帶繁衍生息,“楚之先世居淮水下遊,與奄人徐人等同屬東國。”在商朝衰敗、周國崛起之際,楚地部落酋長審時度勢,及時投靠瞭周文王,成為瞭周國的開國元勛,被封為“子”。

在周公旦攝政期間,楚地正式有瞭“楚”的封號,成為瞭一個諸侯國。隻不過,那時候山地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楚國人與天鬥,與地鬥,與兇惡的野生動物鬥,爭取寶貴的生存空間,因此,民風相當彪悍,被文明的中原人視為“南蠻”。楚國在周朝的地位也不高。每年,楚國的國君都會背著一堆地方土特產,千裡迢迢地來到周國都城,獻給周天子。
楚國國君沒資格跟其他諸侯一般平起平坐。當周天子和諸侯們喜滋滋地喝起小酒時,楚國國君卻呆在一個角落裡負責濾酒。當周天子和諸侯們在臺上鄭重其事地拜天時,他卻在臺下燒火,陪他一起燒火的還有鮮卑族長。

楚國人當然不會忍受這種羞辱。他們在楚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始瞭創業之路。周國擔憂楚國的崛起,會成為隱患,有意進行阻擾。於是,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很緊張。為瞭“教訓”不聽話的楚國,周昭王兩次親自帶隊前來征伐楚國,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但在第二次伐楚時,周昭王在渡河時溺水而死。
在那以後,楚國的崛起趨勢,已經不以周國的意志而轉移瞭。楚國國君勢力越來越強大,有瞭挑戰周國的本錢,竟然向周天子提出索要更高等級的封號。周天子拒絕後,楚國國君自封為王——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自稱為王的諸侯國君。這就是鼎鼎有名的楚武王。
楚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不斷向外擴張,到楚莊王時,楚國已經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到瞭戰國中前期,楚國進入全盛時期,版圖繼續擴大,成為戰國七雄中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雄踞大江南北,任何諸侯國都不敢輕易招惹。

那時候楚國的國土到底有多大呢?《戰國策·楚策一》:“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漢書·地理志》記載:“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史記·秦本紀》記載:“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
結合這些資料,按照現在的地圖來看,楚地大約是湖北、湖南以及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廣東部分地方,重慶、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約有150萬平方公裡。

所以,楚地絕不僅僅指湖北、湖南一帶。事實上,在上述這些地方,都不同程度地殘留著楚國文化的遺跡。
不久前,我在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南召縣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裡,就發現瞭楚王行宮遺跡。2000多年前,南召縣位於楚國的邊境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在今天南召縣雲陽鎮所在的地方修建瞭一座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