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死瞭之後,漢武帝做瞭什麼讓史書錯載?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她是漢武帝的寵妃,二十歲就死瞭,死後武帝做瞭一件事,史書錯載,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他生前身後都留下不少傳說,有的隻是野史雜談,有的則確實發生。然而在眾多事跡中存在著一件就連正史都記不清楚的,頗讓人好奇,它和一個女子有關。
跟漢武帝扯上關系的女子,實在不多,系數的話大概有四位:創造“金屋藏嬌”典故的第一任皇後陳阿嬌;出身微寒,卻和著名將領衛青 霍去病有血緣的衛子夫;驚為天人,英年早逝的李夫人;兒子登基,自己無奈被賜死的趙婕妤。可是今天的主人公並不是以上四個裡的任何一位,她在當時名聲很大,但是留給後人的隻是模糊的影子,她就是:王夫人。
王夫人叫什麼,於史無載,可能在當時她有很好聽的名字,不過在千年的歷史傳承中逐漸丟失,畢竟連她得寵的年份,都在不同史書裡發生瞭錯亂。一種說法是,在衛子夫年老色衰後王夫人便傲立後宮,這可見於司馬遷的《史記》:
及衛後色衰,趙之王夫人幸,有子,為齊王。王夫人蚤卒。
然而在西漢史學傢褚少孫的《史記 補記》中卻將王夫人的出現年份大大提前雲:
王夫人者,趙人也,與衛夫人並幸武帝,而生子閎
註意,此時衛子夫還是“夫人”,並不是皇後,那麼至少是公元前128年之前的事情瞭。其實我們並不非要知道王夫人的生存時代,相比之下其事跡更有研究的價值。縱觀王夫人一生有兩件事可說,一為兒子,二為離世。
首先來看兒子劉閎:武帝長子乃衛子夫所生的劉據,次子就是王夫人的劉閎瞭。通過層層史料,人們有理由相信,劉閎在當時的處境是比較尷尬的。來研究以下這段記載:
元狩六年,大司馬霍去病上奏,劉閎、劉旦、劉胥三兄弟既然已為諸侯王,便不適合留在長安瞭,應該馬上前往封地。隨後,當年還是尚書令的霍光復請,群臣亦跟著復議。在這一個月以後,劉閎就被封為齊懷王前往封地。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起碼可以提取兩點信息:1,關東之國,當屬齊地疆域最廣,且東臨大海,物產豐富,城郭堅固。武帝將次子封為齊王,可見心中寵愛。2,無論是霍去病也好,霍光也罷,跟皇後衛子夫都有莫大的牽連,時劉據已為太子,這則請求皇子離開長安的奏折也是在穩定劉據的地位。劉閎雖然沒有卷進黨政,可其身份卻已經尷尬瞭。
巧合的是同樣為元狩六年,一代戰神霍去病去世,沒幾年齊王離世,因為膝下無子,國除。
再來看看王夫人的離世:常年養育在身邊的兒子馬上就要離開自己,雖然是前往封地開辟未來,卻也意味著往後的歲月中母子再難相見。就在決定瞭劉閎的封地後不久(約元狩二年)王夫人一下子被雜陳的負面情緒擊垮瞭,擔憂、恐懼、孤獨令她病的一天比一天嚴重。漢武帝看在眼裡非常心疼,於是冊封王氏為“齊王太後”,他企圖用封賞的愉悅為寵妃沖走病痛。
但是最終王夫人還是死瞭。接下來,便發生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漢武帝為夫人招魂。
古人敬畏神鬼,更相信人死之後尚有靈魂流連於世間。當時劉徹身邊有一個方士名叫少翁,他很擅長方術,憑借為王夫人招魂一事還獲得瞭高官厚祿。
可能在我們的想象中,千古一帝必不會如此迷信,但是要明白,這是在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代!許多現象,隻觀其表,卻無法用科技解釋,相信神靈在所難免。直至武帝晚年,巫蠱之禍令他失去妻子、兒子,大概也是他真的相信詛咒的力量吧,這就是題外話瞭。
記載漢代的史書特別多,更正、修葺這些史書的資料更加不少,由此一來某些事本來是對的,給改錯瞭,本來是精準的,給更正的模糊瞭,本來是唯一的,改成分歧的,都是常見現象。
前面我們不是說漢武帝為王夫人招魂嗎?後來宮中又來瞭一位李夫人,同樣英年早逝,同樣寵冠後宮,同樣在她死後劉徹悲痛萬分,於是乎《漢書》就把招魂一事錯安在瞭李夫人身上?
怎麼知道這是錯誤的呢?根據考察,那位方士“少翁”死在瞭李夫人的前面。做一個類比吧,民間傳聞乾隆年間的香妃是太後鈕祜祿氏所殺,可實際上當香妃去世時,太後早就死去多年瞭。
最後,我們引用《史記》的描述來還原一下當時場景吧:
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