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唐代官員如何“以色示人”?檀棋與李必的一段對話道出其中玄機!

唐代官員如何“以色示人”?檀棋與李必的一段對話道出其中玄機!

時間:2019-07-26 16:16: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唐代官員如何“以色示人”?檀棋與李必的一段對話道出其中玄機!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很多影視劇中,唐代的服飾總是那麼色彩艷麗、樣式繁多,尤其逢著節慶,不論男女都身著一襲華服參與其中。而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檀棋與李必的一段對話,卻道出瞭當時人們都默默遵循著一個隱形的服飾約束——服制,尤其朝堂之上的人們更是以“色”示人,各個品階都要按朝廷頒佈的規定著衣,不得僭越。

劇中檀棋對李必說:“不管綠袍紅袍紫袍,聖人之下皆是蚍蜉。”不瞭解唐代服制的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穿個衣服跟聖人、蚍蜉有什麼關系?”,而“綠袍紅袍紫袍”這句話側面表達瞭當時不論是身居高位的朝堂中人,或是一介佈衣,在聖人面前都如螻蟻般渺小,那唐代究竟遵循怎樣的服制約束呢?

▌以色示人

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制(衣冠服飾的穿著制度)要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黃帝、舜帝時期,經過漫長的發展完善,服制漸漸成為“禮治”的范疇,代表一種禮儀,每個朝代對各個社會階層的服裝穿搭制度也變得越來越詳備與嚴格。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或許是灑脫、不羈的天性或者是天下初定無暇顧及繁文縟節,在唐朝初期,政府並未頒佈服制而是沿用隋朝制度,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正式頒佈車輿衣服之令,唐朝的冠服制度由此開始。

李淵對文武官員的衣著色彩、材質和相關配飾都做瞭規定,“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親王及三品二王後服大科綾羅,色用紫,飾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綾羅,色用朱,飾以金。六品以上服絲佈交梭雙釧綾,色用黃。六品七品服用綠,飾以銀。八品九品服用青,飾以鍮石。勛官之服,隨其品,而加佩刀礪紛帨。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則服紬絹施佈,色用黃白,飾以鐵銅。”

到瞭貞觀四年有瞭“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服青。婦人從夫色。”不僅明確瞭官員服裝的顏色,也要求官員夫人的衣著色彩得和丈夫一致。

到這兒,檀棋所說的“綠袍紅袍紫袍”也有瞭相應的官階對照,綠袍對應的是六品七品官員,紅袍對應五品以上官員,紫袍對應三品以上官員。

隨著官階的上升,唐代的官服的終極顏色——紫色,也漸漸成為官運亨通的隱喻,“大紅大紫”“紅得發紫”等一類詞也應運而生。

▌以紋飾衣

唐代,除瞭對衣服顏色的使用有所規定外,關於袍衫上的紋樣也有一定要求,紋樣通常采用“暗花”,就是采用與衣服顏色相近的線料織成出圖案。

武則天時期,開始在官員常服上繡動物圖案來體現官職,袍衫也在“暗花”之外多瞭許多新穎的紋樣裝飾之法,常見的動物紋樣有鸞銜長綬、鶴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及雙距十花綾等。

這種以禽鳥形象作服飾紋樣的方法,在明清時期的“補子”(縫在官員朝服前胸和後背上的一塊織物)上也有所承襲,不同之處是明清時候明確瞭文官繡禽類,武官繡獸類的規范。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