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被奪權隻有一個大臣暗自哭泣,這個大臣後來怎麼樣瞭?
武則天被奪權隻有一個大臣暗自哭泣,這個大臣後來怎麼樣瞭?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官場比江湖還要殘酷,權力的爭奪比刀劍的威脅更加恐怖,自古以來,因權力之爭而導致的父子反目,夫妻成仇的例子數不勝數,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的流血鬥爭已經司空見慣,在權力面前,即便是親情也難以接受考驗,人性之惡在政治鬥爭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你死我活、勾心鬥角、成王敗寇在歷史的舞臺每天都在上演,唐太宗李世民雖然被後世贊為千古一帝,萬世明君,可還是背上瞭殺兄逼父的罵名,武則天為瞭排擠政敵,置對方於死地,竟然親手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嫁禍給皇後,如此深重的心機、如此毒辣的手腕,大唐王朝也就隻有一個武則天瞭。

武傢本是大唐開國功臣,李淵起兵時,武傢毀傢紓難,散盡傢財支持李淵,大唐王朝建立後,武傢自然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時春風得意,更讓武傢人驕傲的是自己年僅14歲的女兒武則天被唐太宗挑選到宮中,被封為才人,從此武傢便成為瞭皇親國戚,地位更加顯赫,身份更加尊貴,武則天在宮中由於個性突出,與其他的妃嬪大不相同,因此也頗受唐太宗的喜愛,但奇怪的是唐太宗臨死都沒有再提拔武則天, 或許是因為唐太宗看透瞭武則天絕非池中之物,怕武則天地位過高,日後幹擾朝政,因此才選擇冷藏武則天。

唐太宗為自己的選擇而暗自得意,卻不知武則天棋高一著,竟然早就為自己找好瞭後路,與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勾搭上瞭,李世民駕崩之後,按照慣例,嬪妃全部都要入皇傢寺廟削發為尼,一生前途就此結束,可武則天卻暗地與李治眉目傳情,卿卿我我,二人早已私定終身,因此武則天入皇傢寺廟沒幾天,唐高宗李治便急不可耐的把武則天從寺廟中贖瞭出來,並想廢掉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此舉引起瞭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武則天得知後大為光火,坐上皇後寶座之後,將昔日的政敵和反對者一一除掉,為自己日後登基帝位鋪平瞭道路。

公元655年,武則天如願以償,沖破重重阻撓,坐上瞭皇後寶座,而武則天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殘忍的虐殺瞭王皇後和蕭淑妃,立兒子李弘為太子,罷黜瞭褚遂良、韓瑗、來濟,除掉瞭長孫無忌,幫助唐高宗實現瞭君主集權。

唐高宗由於體弱,不久之後便患上瞭頭風病,常常眩暈不能理政,武則天趁機自薦幫助高宗處理朝政,此舉在朝堂之上又引起軒然大波,不少權貴準備聯合起來廢掉武後之位,唐高宗也察覺到瞭武則天野心不小,暗中與大臣聯合,準備就坡下驢,廢掉武則天,但是草擬廢後的詔書還沒有寫好,武則天就已經得到瞭消息,唐高宗是個沒主意的人,武則天一哭一鬧,立馬失去瞭分寸,將所有的罪責全部推到大臣上官儀身上,不久之後,上官儀全傢被滿門抄斬。

公元667年,窩囊瞭一輩子的唐高宗覺得自己不行瞭,便準備讓太子監國,為瞭向上天祈福,在武則天的慫恿下,再次抬高自己的地位,竟稱天皇,武則天的地位自然而然也水漲船高,自稱天後,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臨終留有遺囑(可能是由武則天偽造):太子李顯登基之後有軍國大事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這封詔書為武則天獨攬大權,架空皇帝找瞭一個很好的借口,僅僅一年之後,武則天便找瞭一個借口廢掉瞭兒子李顯的皇帝之位,改立李旦為皇帝,武則天專政,將李旦當作傀儡,李氏傢族和朝中權臣不甘心對一個女人俯首聽命,各地紛紛起兵想逼武則天退位,然而卻被武則天一一剿滅。自此無人敢忤逆武後旨意。

公元691年,武則天撕開瞭最後一張遮羞佈,在滿朝文武的熱烈擁戴之下恭請武則天登基,並改國號為大周,大唐江山化為烏有,武後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好好的李唐江山,不僅連國號改瞭,就連李傢的姓氏都改瞭,李氏傢族敢怒不敢言,一直在等待機會復興唐王朝。

武則天晚年尤愛男寵,這些男寵也狐假虎威,為亂國政,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隻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武則天被囚禁在宮中,度過自己的風燭殘年,正當所有人為政變拍手相慶時,沒想到武則天宮外有位大臣一臉悶悶不樂,後來幹脆放聲痛哭,不僅驚動瞭張柬之,而且連唐中宗都驚動瞭。

有人問他為何痛苦,姚崇卻回答:“我因失去瞭舊主而傷心,我侍奉女皇很久瞭,今天就讓我最後一次為她盡忠吧,如果因此獲罪,我也無話可說!”,然而唐中宗得知姚崇的所言所行之後,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十分欣賞,就在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刺史,此後政治形勢的發展也證實瞭他的英明果斷,反正狡猾大大的他早已全身而退,在後來的政治漩渦中,姚崇因身處外地,遠離朝廷而得以保全自己,成為瞭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的得力幫手,而張柬之等人最終全部在政變中喪命,不得不佩服姚崇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