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中興之臣張之洞,不愛娶妻卻愛納妾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張之洞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風雨飄搖的晚清之際,曾先後出現過幾位名臣。他們在國傢遭受危難之時,也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正因如此,其中有突出表現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四人,也被後世讀者稱為“晚清四大中興之臣。”
或許有些讀者會感到奇怪,張之洞一生未曾有過戰功,那麼他又有哪些本事,能叫後世讀者給予他這麼高的評價呢?

張之洞,字孝達,出生於貴州興義府。和其他不凡的人物相比,幼年時期的張之洞,同樣展露出瞭過人才華。
他曾經在縣試和鄉試中,都取得過第一名的好成績。在張之洞27歲之時,他順利考取瞭進士,自此開始瞭他一發不可收拾的政治生涯。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張之洞出任文淵閣校理,開始和一些名士展開瞭密切的來往。在這個過程中,張之洞憑借其過人的才學、讀到的眼光和精準的判斷,從而成為瞭這一批名士圈中的領頭人物。
而這,便是後來晚清著名的清流派瞭。張之洞早年,便是以請流派首領的身份,積極的參與著清政府中的各項政治事務。

不過張之洞在接受瞭西方的先進思想後,他也深刻的意識到瞭單憑儒傢的那一套經世之學,是無法改變目前清政府的頹勢的。
不久之後,張之洞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理論,想要在其中找到救亡圖存的辦法。由此,張之洞毅然地加入到瞭洋務變法分運動中,並逐漸成為瞭其中的中堅力量。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張之洞來到瞭廣州。為傳播新思想,張之洞主持修建瞭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
三年後張之洞在湖北執政之時,還行辦瞭許多近代化的學堂。其中的自強學堂,便是現在武漢大學的前身。
除瞭在教育方面頗有建樹之外,張之洞在工業方面,也取得瞭不小的成果。對此,張之洞打出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並創辦瞭漢陽鐵廠等多個近代化工業基地,為洋務運動的興起貢獻瞭突出力量。
說完張之洞的政治貢獻,筆者再來談一談張之洞的一些私事。而說到張之洞的婚姻狀況,卻不如他在官場上那樣的春風得意瞭。
不少瞭解張之洞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張之洞在他中年以後,便不再娶妻瞭。反而是小妾,張之洞倒還是有不少。
在筆者看來,造成張之洞不愛娶妻的最重要原因,是他與三位妻子都經歷過一段短暫、難忘又深刻的感情。
從張之洞的婚姻歷程來看,他曾經有過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石氏,是張之洞的發妻,兩人都是出自於貴州。
石氏在嫁給張之洞以後,將張傢的內外事務都打理的僅僅有條,而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是如膠似漆。不過這段美好的日子隻維持瞭十餘年,石氏便因病去世瞭。對此,張之洞感到十分悲傷。直到五年之後,張之洞才娶瞭第二任妻子唐氏。
後者也是個賢良淑德的女子,張之洞對其也是非常滿意。卻不料在兩年多以後,唐氏也去世瞭。而張之洞在這之後,又娶瞭對自己仰慕已久的好友之妹王氏。
令人惋惜的是,王氏在嫁給張之洞三年之後,也同樣病逝瞭。一連三次打擊,讓用情專一的張之洞徹底打消瞭續弦之意。自此之後,張之洞便安心的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在瞭政治活動之中。

在這種情形之下,張之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就連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慈禧,也對張之洞生出瞭興趣。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賣貨賊崇厚擅自簽訂瞭喪權辱國的《交收伊犁條約》。消息傳回北平之後,群臣反應不同,還為此事在朝堂之上爭論不休。
見次情形,張之洞敏銳的察覺到瞭這件事中可操作的政治資本。下朝以後,張之洞將朝堂之上存在爭議的問題加以總結,還提出瞭對不同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然後張之洞便將這份奏折直接呈現給瞭慈禧太後。
慈禧在接到這份奏章之後,為張之洞的機敏感到驚奇。第二天,她就單獨召見瞭張之洞。面對這次難得的機會,張之洞侃侃而談,從清政府的角度出發,為慈禧闡述瞭《交收伊犁條約》存在的利弊。
不僅如此,張之洞還站在許多國人的角度,立主處死崇厚,以彰顯大國之決心。這次會面,使得張之洞徹底得到瞭慈禧太後的青睞。而張之洞因為把握住瞭這次機會,從而在政壇上面,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就瞭自己的赫赫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