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不上朝卻朝綱清明!萬歷皇帝是怎麼做到的?
三十年不上朝卻朝綱清明!萬歷皇帝是怎麼做到的?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萬歷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想立他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件事遭到瞭維護“嫡長子制”的大臣們與太後的堅決反對。萬歷皇帝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而且“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至於朝中大臣每天在朝堂上都無事可做,隻能數日影捱日子。後來提拔起來的內閣大學士,多年來都不知道萬歷皇帝長什麼樣子。

(萬歷皇帝)
雖說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為什麼朝廷卻沒有亂,沒有出現歷史上皇帝不理朝政的時候,常常出現的那種宦官幹政、後戚幹政、權臣幹政這樣的事情。整個國傢也沒有出現諸侯造反、農民起義這種引發全國大亂的大事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註意一下萬歷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生態情況,似乎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萬歷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存在這樣一些情況。一是朝廷的黨爭空前激烈。東林黨、閹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等,一個小小的朝廷,分裂出如此眾多的黨派,這是在任何朝代的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二是萬歷之後的皇帝,除瞭後來崇禎皇帝勤於政務以外,朱常洛、朱由校都耽於享樂。朱常洛當皇帝才28天,就因為服食性藥“紅丸”去世。朱由校則成為一個木匠皇帝。可以說,這些都是萬歷皇帝給他們樹立瞭“好榜樣”。三是萬歷皇帝發動的“三大征”,把張居正儲備的國庫掏空,以至於最終崇禎皇帝無錢打仗,明朝也因此而敗亡。

(張居正)
這三個結果,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雖然在當時沒有出現天下大亂,但是,卻因此造成瞭明王朝的很快敗亡。萬歷不上朝的後遺癥,在當朝沒有顯現出來,卻在後世顯現出來瞭。
另一方面,三個結果,正好藏著萬歷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卻依然控制著朝政的三種手段。哪三種手段呢?
其一,弱臣權。
萬歷皇帝在三十年不上朝之前,做瞭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在張居正去世後,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張居正輔佐萬歷皇帝十年,兢兢業業,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竟然那樣嚴厲打擊他。這讓所有的大臣明白,千萬別冒頭。你隻要冒頭,不管對錯,都會被打擊。二是打擊馮保。馮保是個太監,在整個明朝宦官幹政那麼嚴重的背景下,馮保可以算得上是個很不錯的宦官瞭,可是他依然遭到萬歷的清算。這又給宦官們提瞭一個醒,千萬不要有絲毫的自作主張,要有,就會遭到馮保的命運。
萬歷皇帝打擊瞭有權威的張居正和馮保,因為不接見任何大臣,因而也不可能重用任何大臣。這樣,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宦官,都不可能做大。不能做大,自然不會對萬歷造成什麼威脅瞭。
大臣及太監們不能做大,因此隻能結成聯盟,希望依靠集體的力量,能夠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萬歷皇帝因為“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因此並沒有親近哪個集團。所以那些黨們成長不起來。直到朱由校上臺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馮保劇照)
其二,強皇權。
在弱臣權的同時,其實也在強皇權。不過,萬歷不上朝,把皇權又往上更推進瞭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
萬歷如果上朝,批閱大臣的奏章,他對大臣的意見肯定有個態度。接受或者不接受。尤其是他自己深居後宮,大臣們必然會有批評意見。不管他聽與不聽,隻要做出判斷,這件事就會產生影響。但是,因為他不批閱奏章,不見大臣,不做任何判斷,實際上大臣的作用幾乎發揮不出來。因為不可能有人在沒經過皇帝同意的情況下發佈政令。
由此可見,在萬歷不上朝的期間裡,大臣的權力已經被壓到瞭最低。
其三,控兵權。
從萬歷發動的“萬歷三大征”就可以看出,雖然萬歷不上朝,但是兵權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裡。
對於援朝戰爭,其實朝中大臣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很多人是反對這樣做的。不過,由於萬歷並不聽他們的話,因此,他們隻能執行。
而這些戰爭也打得很盲目,以至於把軍隊拉到朝鮮瞭,還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人,軍事部署情況是怎樣的。都是一邊打一邊觀察,最後發現兵力不夠瞭,糧草不夠瞭,又從國內緊急調撥。
當萬歷把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不給任何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沒人對萬歷有什麼辦法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