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歷史上的走西口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山西人要走西口

歷史上的走西口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山西人要走西口

時間:2019-07-29 09:58:5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走西口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時間裡,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並且打通瞭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瞭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陜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陜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是晉商、陜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人們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瞭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裡雅蘇臺和科佈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

山西人是走西口的主力。他們往往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路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路向東,過大同,經張傢口出關進入蒙古。為什麼山西人要走西口?

其一,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而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元朝滅亡之後,以元惠宗(順帝)妥歡帖睦爾為首的蒙古部眾被迫退到上都(今多倫縣西北正藍旗東上都河北岸),史稱“北元”。自此蒙古封建主和明朝在中國北方長期對峙,蒙古各部之間亦紛爭不斷。歷經170多年的風雲變幻,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阿拉坦汗(俺答)占據瞭河套地區。

阿拉坦汗賢達開明,為發展地區經濟,他積極主張改善與明朝的關系,實現通貨互市,並多次派使者與明朝談判;可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次一次拒絕阿拉坦汗的誠意,並殺害使者,最後導致阿拉坦汗不得不和明朝兵戎相見,率蒙古鐵騎旋風般穿越草原,包圍瞭京畿重地,迫使明朝不得不作出妥協,於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與阿拉坦汗在大同簽訂瞭《隆慶和議》,和議後明朝在長城沿邊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開設互市,大同右衛即於此時設馬市於殺胡口關城下,使之成為邊貿往來的孔道與平臺。

明朝與阿拉坦汗通貨互市後,便有許多窮苦邊民以及因參與反對朝廷而遭官府緝捕者,為逃生或避難,紛紛越過長城,到口外(長城以外)謀生存。阿拉坦汗出於為我所用、發展地方經濟的目的,便敞開胸懷接納瞭他們,給他們提供土地和氈帳、耕畜和牛羊,讓他們從事農牧業生產或鐵匠、木匠、毛匠等手工業勞動。由此揭開瞭走西口的序幕,也實現瞭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有機融合的一次飛躍。

其二,到瞭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先後出兵平定西北叛亂,殺虎口又成瞭供應大軍糧草的後勤基地。所以這一帶來往的客商很多,最終造成瞭這個地方一度的商業繁榮。口外反倒成瞭晉商的發祥地。

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瞭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瞭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鬱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