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為什麼他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戚繼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戚繼光自己不僅刻苦訓練,還時時監督和教導弟弟。
弟弟戚繼美,很聽哥哥的話。
兄弟倆就像西晉末年的大英雄劉琨、祖逖一樣,同床而臥、抵足而眠,每天早上聞雞起舞,勤練武藝,打熬筋骨。
某天,戚繼光就告訴瞭弟弟自己的一個決定——參加科舉考試。
戚繼美一下子就愣住瞭。
要知道,人們參加科舉考試就為瞭博取功名利祿,但哥哥已經世襲父爵位官居四品,為什麼還要參加科舉考試呢?
戚繼光的理由很簡單:證明自己。
當然,戚繼光所要參加的科舉考試是指武科舉考試。
通過考核武藝以選取武學人才,先秦時已經出現。
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則肇始於唐,興盛於宋。
唐承隋制,開科取士,且到瞭武則天朝,又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
當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以戰鬥中的各種技能以及體能素質為主要項目,僅試武藝,不試策論。
唐朝最有名的武舉人就是郭子儀。
宋代創立瞭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並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呈現出體系化、成熟化的特點。武舉考試的原則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插一句,大傢受《說嶽全傳》影響,以為嶽飛是武舉出身,其實不是。
到瞭元代,元統治者不願意看到漢人習武,終元一代,沒有舉行武舉。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吳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瞭文、武兩科取士的詔令,廣求天下能人賢士。
可是,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連試瞭三年,朱元璋認為這些挑選出來的“後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罷科舉不用。一直到瞭洪武十七年才重新開科,但隻從文科取士,未開武科。
其後的建文、永樂兩朝,也都沿襲瞭朱元璋的思想,未開武舉。

到瞭英宗朝,大明帝國已不復洪武、永樂兩朝的威風霸氣,也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蜂起,邊患頻仍。
監察禦史朱鑒於是上《請設京衛武學疏》,以唐代武舉挑選出裴端、郭子儀為例,說就因為唐王朝得到瞭這樣的蓋世大材,從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開武學,以典武科的建議。
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準朱鑒的奏請,下令在南京、北京各辦一所武學,立武學學規。
不過,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撻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偉烈雄風,聽說瓦剌犯邊,便輕啟親征之舉,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立也因之擱淺。
到瞭天順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後的第九十六個年頭,英宗病逝,憲宗即位。
憲宗深以“土木之變”為恥辱,而西北邊防也已成為瞭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再者,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於是,於該年十月批準公佈瞭明朝第一部《武舉法》。
經過從天順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發展,武科考試程序與項目算是初步完善瞭。
到瞭武宗朝,明武宗對國傢武備建造極其重視,武舉制度趨於成熟,所受待遇越來越高。
比如,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詔令:該年武科考試結束,自己將在是府賜宴武舉人,該宴就賜宴中府,稱“會武宴”。
此舉,開明代武舉賜宴的先河。
武宗朝的武舉人許泰,做官一直做到左都督,被武宗收為義子、賜國姓(朱)、封永定伯。
嘉靖年間“倭患”漸烈,時代呼喚名將。
這個背景下,武舉人俞大猷在抗倭戰爭中脫穎而出。
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的武舉人,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眾。
戚繼光毅然決然地去參加瞭武科舉考試的這年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先參加鄉試,毫無懸念地錄取瞭武舉人,第二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到北京去參加會試。
不過,在京師舉行會試期間,發生瞭一件大事,讓戚繼光揚名科場的夢想破滅瞭。
這件大事就是俺答集結起十萬人,自古北口進犯密雲、順義、通州等處,兵臨京城城郊,對北京就形成瞭包圍之勢。
這場變故,史稱“庚戌之變”。
俺答來勢兇猛,京師震動。

科舉考試也就被迫取消瞭。
但戚繼光也不必因此而沮喪,很快,他就在戰場上獲得瞭比科場上更光榮、更耀眼的聲譽。
當時的京城內隻有三四萬老弱殘兵,難以抵擋十萬來寇,大明兵部經過討論,迅速制定瞭兩項應急措施:
一則是火速馳調大同、河南、山東等地兵馬來援;
二則是全民皆兵,把京城裡的男女老少都動員起來,參與“京師保衛戰”。
戚繼光作為參加會試的武舉考生,被重視程度自然要高於其他普通老百姓,被安排到第一線防守。
俗話說,是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
戚繼光的才華因為敵人的遠道來襲而大放光芒——他在俺答肆虐京畿地區期間,作《禦虜方略》,提出瞭十幾條克敵取勝的切實良法,上交兵部。
兵部的一位主事讀後,驚喜若狂,不但迅速向朝廷舉薦瞭戚繼光,還派人刊刻《禦虜方略》,分發給各層將士學習,用以制敵。
戚繼光也被任命為京城九門提督的總旗牌官,而當俺答退去,再被兵部以國士的名義推薦給嘉靖皇帝。
山東直指劉公瑤在推薦疏裡說戚繼光是“青年而資性敏慧,壯志而騎射優長。扣衷富有甲兵,投筆深通章句。允閑軍旅之事,卓有乃父之風”。
而在兵部主事計士元在推薦疏裡,戚繼光被說成是“才猷虎變當收儒將之功,意氣鷹揚可望幹城之寄”——預言他將來會成為大明王朝倚若長城的人物。
事實證明,計士元的眼光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