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76歲率全傢抵抗,傢族100餘人全都殉國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孫承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對於他的評價,很多人說他是大明王朝之罪人,正是他的所謂“三線合圍”戰略,讓本已經入不敷出的大明王朝,財政枯竭,僅其在遼東幾載,其修築關寧防線,便已然花費700萬兩白銀,而在大明王朝年入200餘萬兩的背後,隻能是加稅加賦。最終,民不堪其苦,民變迭起。但亦有人說正是他,啟用瞭袁崇煥、馬世龍,修堡屯田,逼退努爾哈赤700裡,而其對於登萊巡撫袁可立的信任也讓這一戰線,成為明清戰爭史上唯一主動出擊的正面戰場,他就是英雄。那麼他到底是罪人,還是英雄呢?

作為死敵的滿清在編修的《明史》中為其單獨列傳,而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能夠單獨列傳的隻有王陽明與他。評價如此說:“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意思簡潔,或許以其才能,恢復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能夠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國現有的國土,足矣。言外之意也便更明確瞭,他在 清朝或許是無法得天下的。
1604年,他中進士第二名,而在處理“梃擊案”中,正是用瞭他的計謀才算合理的解決瞭這團亂麻。而在明熹宗朝作為帝師,更作為後來的薊遼督師,他的一系列措施也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後來卻因得罪魏忠賢而罷官回傢。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滿門忠烈的少之又少。所謂的楊傢將一門七狼八虎滿門忠烈也隻是演義中的美好希冀。人們希望見識不凡,但卻往往甘於平凡。因為代價又是何等的慘烈。而當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蹈海赴難之時,他被人記住;而當孫承宗以莫大犧牲,慨然赴死,他孫承宗又何止如此。
在罷官歸鄉,又起任再罷官後,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位老人,即便如此的仕途,歸傢之後還是埋頭研究軍事,提出以熱兵器為主要殺傷手段的十二車營,儼然就是跨越時代的產物。當然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已危如累卵,自然也不容許如此需要大量資金的方案的實施。但國傢存亡,匹夫有責的理念,更是支撐他的動力。

1638年,皇太極第四次南侵,而此時的他已經76歲。面對好友茅元儀的勸說,讓其前往南方躲避,他卻說道“我如此年紀,沒有什麼可怕的瞭,也算是死得其所。”這就是高陽孫氏的風骨。當面對滿清韃靼以大軍進攻高陽之時,76歲的他,率領全族以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兵力懸殊,城破被俘,與洪承疇、祖大壽之流不同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以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傢百餘人遇難,來為這場毀傢紓難的戰爭交上瞭一份答卷。多爾袞派來遊說的孔有德不會理解,甚至多爾袞本人也不能理解。
在明朝末年的三十多年間,崇禎帝換瞭50位內閣首輔,但又有幾人才是真豪傑?葉向高之流?鼠目寸光的肉食者,屍位素餐,國傢山河破碎,外族滌蕩,而這光怪陸離的大明朝堂,又豈是一人之功過?崇禎帝勤政卻狐疑剛愎自用,東林黨,黨政不斷為的是這天下蒼生?莫不是那背後的大地主們的利益;閹黨?功過又有幾分?
高陽陷落後,多爾袞繼續南侵,在濟南又殺13萬人。歷史仍在繼續……
究竟誰才是可以救世的歷史巨人?當1644年,李自成如此偶然的攻入北京,兵部尚書為他開門,定國公為他開門,我們知道這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也終於在這諸班的無奈之中落下帷幕。孫承宗,不是薛仁貴沒有三箭定天山的實力與運氣,更沒有瞭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他一樣用自己的血肉,傢族告訴瞭後來人,他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