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避暑的?雍正得到一件避暑神器後,不許他人再造!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雍正得到一件避暑神器後,不許他人再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如何避暑,古往今來都是人們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雖說現代人已經充分享受到瞭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過,由此也帶來瞭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消暑的涼屋)
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顯得生態而節能。那麼,古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
一、建造消暑“涼屋”。
和現代人一樣,隻要一到酷暑季節,古人們都會呼朋喚友地邀約上一大批人,來到“涼屋”消遣。除瞭能躲避酷熱外,還能以文會友,以酒會友,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這種“涼屋”,不同的時期有著形象而獨特的名字。在先秦時期,這種房屋叫做“窟室”,漢朝時期又名“涼房”“清涼殿”等。
這種房屋的選址非常重要,一般依山傍水而建,要求濃蔭蔽日,林木森森,景色宜人,周圍水流環繞。隻要有水的地方,就能微風習習;有樹的地方,就能遮擋驕陽。例如宋代的涼屋“翠寒堂”,周圍“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寒瀑飛空而下”。
除瞭環境外,屋內還有很多避暑設施:流水環繞的假山,蓮花盛開的池塘,繞屋而栽的大樹,終日不間斷地從屋頂流下的水簾,掛在屋簷上垂下的竹簾等等。這些設施,不斷地為主人帶來陣陣涼風的同時,還把炙熱的暑氣隔絕在外。
當然,帝王將相的“涼屋”,還會擺上各種鮮花,或者是放置香木材料制作而成的珠串。在陣陣涼風中花香撲鼻,沁人心脾。

(寒冰降溫)
二、各種神奇的消暑工具。
首選仍然是風扇。,不過古人的風扇不能用電力提供能源,但他們能充分利用水的沖力,或其它機械能帶來涼風。當然,最常見的還是手搖式,平民百姓就自己動手,達官貴人則有婢女等下人侍候。
據說西漢時期,一位巧匠就曾做成瞭一個七輪巨扇,其風力不亞於今天的幾個吊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其次是挖深井采集冷氣。在屋裡合適的地方挖一口深井,讓井裡的冷氣源源不斷地飄散在屋內,能保持屋裡的宜人溫度。如果需要,這樣的深井可以多挖幾口,冷氣就更加充沛。
這樣的深井,在冬天也會起到保暖的作用。明代一位官宦之傢,就曾在大堂內挖瞭七口深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再次是利用寒冰降溫。不過,這也應該是富貴之傢才能享用的。將冰塊放在木桶裡,置放於屋內各處,或者直接放在床底下,降溫效果十分明顯。在皇宮內,還有專門負責采購和放置冰塊的部門,以保證帝王和王公大臣,以及妃子們享受一個涼爽的夏天。
還有就是頗負盛名的“竹夫人”。它之所以被冠以“夫人”的名字,是因為這種消暑神器是床上用品,又叫做“青奴”。這是一種竹篾編織成的圓柱形中空涼器,長度約為1米。周身網眼密佈,利用“弄堂穿風”的原理,能收風竄散,供人取涼,十分巧妙,起到通風散熱的作用。
古人對“竹夫人”有著細致入微的刻畫。北宋著名文學傢蘇東坡就曾作詩雲:“問道床頭惟竹幾,夫人應不解卿卿。”

(故宮中收藏的象牙席)
最奢華最精美的消暑神器,要數象牙席瞭。在我國歷史上,隻發現過3件這樣的稀世珍品。現有一件存於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被列為一級文物。
這件象牙席長2.16米,寬1.4米,制作於雍正年間,由非常薄的象牙片編織而成,整個紋路呈現人字形。
象牙席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由於象牙薄片十分脆弱,制作地點隻能選擇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完成,否則就會出現斷裂。而且象牙在削片之前,要用特制藥物做軟化處理。
象牙席的整個編織過程漫長而精細,需要耗費大量的象牙材料,因此一張象牙席不僅奢華,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正是因其造價不菲,工藝難度極大,因此一向節儉的雍正帝下令,此後不再制作。
這件珍貴的象牙席本來流落在瞭民間,它最終能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還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
民國年間,山東的一個典當鋪老板無意間收購瞭這件象牙席,後送給瞭傢鄉的一位縣長,縣長又轉手將它送給瞭一位大地主,被地主老婆當做竹席使用。在土改期間,一位貧農無意間分得瞭這件無價之寶,轉手捐給瞭國傢。
至於這件稀世珍寶是如何從宮中流失到民間的,至今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