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猶豫瞭一生的事情是什麼?如果當初選瞭另一條路,歷史會改寫
讓漢宣帝一生猶豫不決的事情,如果當初選瞭另一條路,歷史會改寫,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詢是誰,是歷史上有名的漢宣帝,在其治理之下的西漢國力,打到瞭巔峰。他是一位明君聖主,在位期間國傢進入瞭一個快速發展的繁榮期,“孝宣中興”就是指的這一時期。
漢宣帝有五子,分別是劉竟、劉欽、劉囂、劉奭、劉宇,其中大傢最熟悉應該就是劉奭瞭。這個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在漢宣帝還沒發跡之前,就和當時還不是皇後的許平君生下瞭這個兒子。不單單是因為長子,也是因為和許平君的艱苦歲月,他對這個兒子非常看重。
後來許平君被霍成君毒死,霍成君成瞭皇後,漢宣帝卻還是盡力保護年僅七歲的劉奭,且立他為瞭太子。後來霍成君在其父霍光的指示下,多次想要殺掉劉奭,可惜漢宣帝對這個長子的保護太過周密,直到霍光含恨而終,霍成君都沒達成目的。
而漢宣帝在霍光死去之後,像是變瞭一個樣子似的,開始收緊權利,霍氏集團在漢宣帝的嚴密監控下,還想要發動叛亂,最後被一鍋端掉。後來漢宣帝立王氏為後,在奶娘王氏的呵護下,劉奭終於順利地得以長大。
本身就是長子,在年少時又得到漢宣帝的喜歡,這本是一帆風順的皇帝之路,卻在後面生出瞭變數,這一切都是因為另外的幾個弟弟。
劉奭的二弟叫劉欽,乃是漢宣帝和張婕妤所生。張婕妤深得皇帝寵愛,其子劉欽也因此得寵,並且因為性格上和漢宣帝很像,深受父皇喜歡。
有正就有反,越是喜歡這個像自己的劉欽,漢宣帝就慢慢的越是討厭自己的大兒子劉奭瞭。這是怎麼講呢?
其實也不完全怨劉奭,也有漢宣帝的責任。漢宣帝立儒傢為正派“國學”,而立瞭劉奭做太子之後,也想過傾力培養這個兒子,便給他請瞭許多儒學老師來教導劉奭。
劉奭倒也不負所望,跟隨者這些老師學的很刻苦,甚至有幾分得瞭儒傢思想的真傳,慢慢的變得溫文爾雅氣度非凡,而這個氣度卻非帝王之氣,而是書生的彬彬之氣。漢宣帝就這麼看著自己的寶貝兒子一天比一天溫柔,一天比一天儒雅,心裡卻越來越不喜歡。
記得有一次劉奭看到父親對大臣的懲罰太嚴,劉奭心裡就有些不忍,跑去和漢宣帝說:“爹,你這刑法太重,太不仁慈瞭,不如實行仁政,這樣天下才能昌盛啊。”
結果漢宣帝聽瞭氣的不輕:“胡說八道!我們漢傢管理天下,向來是霸權與王道並行,若是像周朝一樣實行‘德政’,最後不得四分五裂!儒傢雖然通古曉今,卻不能用來統治天下,‘名實’不分,天下會大亂!”
漢宣帝越說越氣,最後咬牙切齒:“以後我天下要是亂瞭,就是你這個太子的鍋!”(“亂我天下者,太子也!”)
那麼漢宣帝到底說的是對是錯呢?確實沒錯。
劉奭後來成瞭漢元帝,受儒傢思想的影響太重,太過心慈手軟,造成朝臣把持朝政的局面,後來幾股勢力擾亂朝綱,漢元帝毫無辦法,以至於從這是後期漢朝逐漸走向衰弱。朝中外戚和大臣和宦官之爭一直持續到西漢滅亡,讓人惋惜。
我們再說回來,為什麼漢元帝不喜歡這個太子瞭,最後卻還是讓他當上瞭皇帝呢?
其實當時漢宣帝並非沒有這麼想過,他無數次看著自己最喜歡的二兒子劉欽,想著把他扶上太子之位,可是再想想自己的長子劉奭,他總是到最後就心軟。畢竟當初他許平君結婚的時候,還是處於落魄之中,二人患難與共的感情,不是別的人能比的。而且後來許平君被毒死,漢宣帝也心有愧疚,也正因如此,才不忍心廢黜太子,也算是個念想吧。
而劉欽後來怎麼樣瞭呢?劉欽太過聰明,漢宣帝也怕他以後造反,便讓當時極為仁義的韋玄成去輔佐劉欽左右,希望借著韋玄成的感化力來讓劉欽安心,好好地做個賢王。後來也確實如此,劉欽後來沒做出過分的事情,算是達到瞭漢元帝的目的。
不過如此明君,熟知霸權王道之人,卻也還是有情之人,在立太子此事上猶豫不決這麼久,一時心軟讓劉奭接瞭班當瞭皇帝,也不知道如此舉動是對是錯。也許如果當初漢宣帝選瞭另一條路,真的放下情義廢黜劉奭讓劉欽當太子的話,西漢也不會那麼快由盛轉衰,歷史也會改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