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祐和李承乾都是謀反罪,為什麼李世民隻殺瞭李祐?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世民在位期間,大唐差點上演瞭和玄武門之變類似的事故,齊王李祐在封地內起兵造反,平叛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太子李承乾聯合漢王李元昌、大將侯君集等人,也懷有謀反自立的心思。
同樣作為李世民的親子,一樣的謀反罪名,為什麼李祐被賜死於太極宮,而李承乾隻是廢為庶人?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兩者出身不同。
李祐的母族陰氏與李傢是世仇,外祖父陰世師忠於隋朝,在和代王楊侑留守長安的過程中,不僅殺瞭李淵十四歲的幼子,而且命人發掘瞭李傢的祖墳。
與此同時,李淵入主長安後為瞭報復,借故殺掉陰世師,兩傢的深仇大恨就此埋下。
李承佑的母妃出自長孫氏,長孫氏作為當時的名門望族,來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活躍於北周、隋時代,對於維護唐朝穩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不僅深深寵愛著長孫皇後,長孫無忌在李世民發動政變中也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
對比兩者的出身我們可以發現,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其高貴的母族加上顯赫的出身,都遠不是妃子之後的李祐所能相比的。

第二,造反的原因不同。
李祐可以說是為瞭造反而造反,原因在於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造反。
在京養病時,他的舅舅就勸他多招募死士,從一開始就把李祐帶上瞭錯誤的方向(也可以理解成兩傢不和,是為瞭陰世師報仇)。
李祐本人亦是偏好遊獵,結交奸邪之徒,這些人整天帶著他四處玩樂,不思進取,最終下定決心起兵也與他們有很大關系。
李承乾的謀反實際上是被逼無奈,嫡次子李泰韜光養晦,暗懷奪嫡之心,而李世民在處理兩個孩子問題的過程中,並未註意把握分寸,不知不覺間將天平偏向瞭李泰一方。
李承乾之所以動瞭謀反的心思,李世民也有很大一部分責任,他甚至能從太子身上看到當年李建成的影子。
李祐的謀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而李承乾的謀反則是為形勢所迫,在始作俑者李世民的眼中情有可原。

第三,投入的心血不同。
李祐從小時候開始,就一直不受到李世民的重視,雖然多次因為皇子的身份封官加爵,但實際上空有爵位之名,而無封地之實。
在前往封地後,由於多次違法亂紀行為,不把長史諫官的教導放在眼裡,致使李世民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差,早已失去瞭培養的耐心。
李世民為瞭防止諸皇子中出現當年奪嫡的亂象,從登基開始就立李承乾為太子,並且在這個兒子身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完全把他當作帝國未來的接班人來培養的。
兩個兒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受到的關註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李承乾謀反陰謀敗露後,李世民想盡辦法保住他的性命,而李祐謀反時,李世民則毫不猶豫的殺瞭他。
從後期的表現來看,李世民對於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的重視程度是遠遠超過其他孩子的。
李承乾謀反能夠逃脫死罪不說,為瞭能夠讓三個兒子同時活下去,李世民放棄瞭更為優秀的李泰,反而立仁弱的李治為太子。
在國傢大事面前,李世民是一名君王,而在孩子面前,李世民也是一名父親。
改立李治,說明他為瞭做好父親,放棄瞭做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