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馬克沁槍有什麼淵源呢 為何看完威力之後會不買呢
還不知道:李鴻章買武器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19世紀,在西方國傢,工業革命的開始,使得各種槍炮武器武器,輪船戰艦已經得到瞭快速發展。當時一名英國人叫海勒姆-馬克沁,他就發明瞭一種威力很大的槍,這種槍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馬克沁槍,也就是最早的機關槍。小編為什麼會提到這把槍呢?因為它與中國大清和李鴻章還有過一段淵源呢。小編不賣關子,接下來就說說有何淵源。

這件事情主要是發生在李鴻章身上的。當時中國的綜合實力到瞭清朝中後期就開始走下坡路瞭,西方國傢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各種生產用的機器設備還有軍事武器都已經制造出來瞭,而中國依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閉關鎖國狀態中洋洋得意。

直到英國人拿著自己的各種武器裝備來大清炫耀瞭一番之後,這是大清才見識到瞭洋人的火炮是如此的厲害。李鴻章這個洋務運動的先行者看到後自然也是心潮澎湃,立志也要把清朝的軍備改良一下,慈禧聽英使者說英國正在舉辦軍事武器展覽會,就決定派人去考察一下。李鴻章與洋人最為熟悉,是最佳的人選,於是立刻下令讓李鴻章去實地考察一番,李鴻章就踏上瞭跨洋之旅。

在展會上,李鴻章看到這麼多的武器火炮就像打開瞭新天地一樣,很快他就被威力巨大的馬克沁槍吸引住瞭。隻見這武器有兩個靈活轉動的輪子,上面架著跟大炮一樣的火器。馬克沁見有人看中瞭他的槍,自然要自賣自誇一頓,在李鴻章面前展示瞭一下這把槍的威力。隻聽一陣密集的槍聲震耳欲聾,瞬間就將遠處的一顆大樹給掃射斷瞭。李鴻章看到後頓時就驚呆瞭,居然這麼厲害,啥也顧不上瞭,連忙跑過去看樹,還拍瞭照片留作紀念。

馬克沁見狀,知道李鴻章非常感興趣,就問他要不要買。李鴻章就問瞭一下:“剛剛這桿槍打出瞭多少發子彈?”,馬克沁回答說:“大約有三百發子彈。”李鴻章聽瞭,當下就回復:“不用瞭,打的太快瞭。”也不再多看一眼槍,轉身就走瞭。馬克沁有點不知所然,這是為啥?連同李鴻章一起來的官員也很迷惑,馬克沁槍這麼厲害,射程遠,威力大,子彈發的也快,,那不是更好嗎?為什麼不買呢?李鴻章這樣解釋瞭原因,他說:“這個槍打起來太快,子彈消耗的就快,那我們要買多少子彈啊!對我們來說這麼多子彈太貴瞭,大清朝已經消耗不起瞭。”李鴻章的眼光要比其他的官員看的長遠多瞭,也最清楚大清朝現在的狀況,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李鴻章的不一般。

雖然這款機槍真的很棒,威力很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爭,德國人就是用的這種機槍,但是清朝目前的狀況已經揮霍不起瞭。李鴻章當時的一番話也會實屬無奈,字字戳心,這麼好的武器他當然想要帶回國,來武裝自己的新軍,來增強中國的實力。但是清朝末期的割地、賠款,還要供養慈禧泰太後極盡奢華的生活,政府已經虧空,根本拿不出錢來購買武器,也沒有錢去之稱任何一場戰爭瞭。

如此惡性循環,清朝越是沒有好的槍炮武器來抵禦外敵,就越是戰敗、割地、賠款,中國也就越來越貧窮,雖然換得瞭一時的太平,等到侵略者再來時,又是如此。《六國論》中就有這樣一段話: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古人尚且都知道“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李鴻章深知這事情的道理,但是他一人之力是無法改變一個國傢的命運的。落後就要挨打,這時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隻有不斷的武裝自己,增強自身實力才能站穩腳跟。一味地忍讓遷就,安逸享樂,換來的終將是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貪婪和掠奪,清朝滅亡就是如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