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千古流傳 那麼底下真的有白骨是真的假的
還不知道:孟薑女哭到長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中國的歷史上,始皇帝嬴政和孟薑女哭長城都是非常出名的。那麼兩者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系呢?小編認為兩者之間最大的聯系無疑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長城。話說到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其實還是做過不少貢獻的,不僅重修瞭長城,使之成為瞭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還建立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而長城的修建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古代各方面技術還很不成熟全靠人工,可想而知是我們的先輩們付出瞭多大的代價才造就瞭今天這項奇跡!而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也算是流傳千古瞭,傳說中據說孟薑女把長城哭倒以後,下面居然露出瞭許多白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決定先偃武休兵,他命令開展大規模的武器銷毀活動,主要目的是為瞭提防六國實力死灰復燃,秦朝收集全國兵器集中到咸陽,銷毀後鑄成鐘鐻和十二個體積龐大的銅人,放置在咸陽宮殿。不過,血脈賁張的始皇帝註定不會消停太久,不久後他發動瞭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方向截然相反,一南一北。北邊攻擊對象是匈奴,這個少數民族當時像牛皮癬一樣,總是搞得中原政權非常不舒服。攻擊匈奴的主將是著名將軍蒙恬,公元前215年,他率領三十萬大軍一舉擊破匈奴,占領瞭河套地區,最遠到達瞭今天內蒙烏拉特後旗的陰山一帶。

長城的出現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
趕走匈奴人後,蒙恬實施瞭一項很大的工程一“修長城”,說“修”而不是“建”,原因在於蒙恬並不是白手起傢,而是將已經存在的燕長城、趙長城和秦長城連在一起,最終形成東起遼東半島西到今天甘肅岷縣的萬裡長城,從此長城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天然分界線,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

孟薑女哭長城,哭倒後下面居然露出瞭許多白骨!
說起秦修長城,與之關聯最出名的故事無疑是“孟薑女哭長城”。說的是孟薑女的新婚郎君被征召去修長城,後來死在工地上孟薑女千裡尋夫到瞭長城邊上,得知噩耗大哭不止,結果把長城哭倒瞭,下面露出許多白骨,孟薑女最後帶著丈夫的遺骨回到傢鄉,以貞女的形象留名千古。這個故事顯然是杜撰的,但類似的悲劇應該真實且大量存在。長城大多依山而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修建這樣的工程,艱苦程度可想而知,為此而死亡的人數應不計其數。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而南下作戰的對象是百越人,就是生活在今天湖南、廣東、廣西、福建一帶的少數民族。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統帥五十萬大軍,南下征伐。北方軍隊很難適應南方潮濕悶熱的天氣,當地少數民族的抵抗也很頑強,秦軍損失非常慘重,主將屠也被殺。直到四年後,秦軍才擊潰越人,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嶺南劃入秦的版圖。這次南征最有意義的事情,應屬修建“靈渠”,這是一條人工運河,修建目的是為瞭運送糧草,保證南征軍隊的後勤補給,但客觀上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在一起,從此中原的物資可以借水路轉運到嶺南。

經過南征北伐,以及對西南的開拓,終於形成瞭一個統一多民族帝國。有效管控這個帝國,暢通的交通體系顯得極為重要,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修築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著名的馳道有九條,從《漢書·賈山傳》中得知,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這個距離就是大約今天的69米,隔三丈就栽一棵松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是專門留給皇帝出巡的時候,車輛行駛的部分。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瞭。

秦始皇希望上天保佑帝國和他的肉身能夠永存
征伐匈奴後,始皇帝又命令蒙恬修建北起九原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南至雲陽也就是現在的陜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全部用黃土夯實,全長七百多公甲,中間穿越黃土高原,地勢險惡,人跡罕至,成為聯結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的主要通道。蕩平六國,禦宇天下,文治武功,四海歸順秦始皇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決定要到泰山封禪,用這樣的形式與上天直接交流,將自己的偉大功績昭告上天。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群臣到達泰山封禪,並在這裡立石刻字為念。秦始皇希望上天保佑帝國和他的肉身能夠永存,可這註定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不覺中嬴政和他的帝國已經走在快速消亡的路上。

小編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始皇帝嬴政這個人,畢竟歷史上對他的評說已經很多瞭。但是單就孟薑女哭長城這件事,小編還是感覺非常動容的,雖然說孟薑女把長城哭倒以後,下面露出許多白骨這件事明顯的杜撰的,但是這種傳說身後的悲劇不得不讓人唏噓。那麼文章講述到這裡,據說孟薑女把長城哭倒以後,下面居然露出瞭許多白骨這段歷史大傢瞭解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