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真的是一道懸賞令嗎?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
“一字千金”真的是一道懸賞令嗎?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佈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通常來講,“一字千金”這個成語是稱贊詩文或書法作品極為精妙,價值很高。呂不韋通過懸賞千金力求《呂氏春秋》毫無瑕疵,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稱贊。
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您或許就不會這麼認為瞭,請讓刀掌門為你解讀!

公元前239年,秦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當時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光他的奴仆就有萬人之眾。三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政繼任為王,尊奉為相國。
此時的呂不韋,可以說是真正登上瞭人生的巔峰。高處不勝寒,人生的巔峰帶給呂不韋更多的思考。

眾所周知,呂不韋的從政之路不管是“奇貨可居”還是“邯鄲獻姬”,總結為四個字——投機倒把。如今已成為大秦的相國,從政之路可謂是到瞭終點,升無可升。另外一方面,作為相國也沒辦法不作為,無功受祿總是令人非議。
不同於春秋時期,戰國諸子百傢爭鳴,如今我們熟知的道傢、儒傢、法傢、墨傢、陰陽傢等等都誕生於此時期。相對較為有影響力的人,還會豢養大批的門客,一方面擴充自己的學識,一方面來擴大影響力。在這方面,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這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在國傢的地位、自身的財富和實際影響力,呂不韋相較於這四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呂不韋要在這方面來爭個高下。很快,呂不韋門下就有瞭三千食客。
同時,他所召集的食客也不能閑著。呂不韋決定自己和這三千食客共同完成一項足以服眾的業績——著書。這本書約二十多萬字,記錄瞭呂不韋本人及其門下食客所有人的見聞見解,堪稱“戰國風雲錄”,這本書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呂氏春秋》。
書是寫完瞭,呂不韋還玩瞭一把事件營銷。

為瞭彰顯呂不韋及其門客的成果,他命人把這部書手抄瞭一份放在秦國都城咸陽的城門旁。這還不算完,旁邊有附加一個懸賞令:不管是增加還是刪除,誰能修改一個字,就賞千金,公開邀請天下名士和販夫走卒一起挑毛病。
這便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回歸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一字千金”真的是一道懸賞令嗎?

要知道當時的呂不韋已經連續出任瞭兩屆秦國丞相,他更像是太子政的“爹”,權力在秦國可謂是如日中天。這道“一字千金”的懸賞令還掛在秦國都城的城門邊,您真的認為有人敢直接挑毛病嗎?
從事實來看,自《呂氏春秋》完成之後,也確實沒有修改一個字。由此看來,早在戰國時期呂不韋就玩瞭一把事件營銷,所謂的“一字千金”實際上一個子兒也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