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為什麼屢出明君?分別有哪些偉大的皇帝?
西漢王朝為什麼屢出明君?分別有哪些偉大的皇帝?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自劉邦建立西漢,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漢的二百一十年間,這個王朝共出現瞭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賢明贊譽千古未絕的帝王,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詢。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劉傢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與其時代密切相關。我們不難發現,西漢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漢早期,直到盛世。從漢高祖在刀光劍影中建立起西漢,到漢武帝將這個王朝迎上巔峰,再到漢宣帝繼承漢武帝的政治遺產,這些明君所在位的時代,要求他們為政得當。
越是親身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就越清楚守業的必要。劉邦作為一個典型的草根帝王,有著強烈的鞏固傢族統治的欲望。在蕭何、張良等賢臣的輔佐下,他順利的從一個農傢子弟,轉變為一個體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傢。劉邦不但自己為政賢明,還對自己的繼承人提出為政要求。
而漢惠帝劉盈,不僅有漢高祖、呂後、曹參、陳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經歷瞭秦末的戰火,深知劉傢的傢業來之不易。劉盈在十六歲時便即位,之後國傢大權實際上由呂後掌握。因而劉盈也不得不采取更溫和的為政風格。換句話說,有瞭強勢的呂後唱紅臉,白臉自然就留給瞭劉盈。他推行仁政,放寬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愈發清明,他也就成瞭名副其實的一代明君。
而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他們也從自己做起,帶領西漢迎來瞭著名的“文景之治”。劉傢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們明君頻出的重要原因。當時仍處於西漢初年,人們還在努力擺脫秦末以來戰亂帶來的經濟凋敝。因而二帝繼續推崇黃老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不僅漢文帝一生節儉,二帝還在春耕時下地勞作,以此來勸課農桑。正是他們身上那種純樸而又真摯的情感,引導他們成為瞭真正為民著想的明君。
而漢武帝劉徹,本已經是傢業穩固的天選之子,但他自己卻很有抱負。在劉徹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國之亂爆發。雖然這場叛亂在三個月內即被平定,但這場禍患卻給劉徹敲響瞭一個警鐘:危險一直都存在,隻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天下。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們應該都有所瞭解。雖然這位帶領西漢走上巔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樣,功過皆有,歷史評價頗為復雜。但他通過推恩令等解決郡國並行制的弊病,推行平準等穩定經濟秩序,采取“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進而推廣教育,都切實推動瞭西漢的發展。
而西漢的最後一位著名明君漢宣帝劉詢,也是一位復雜而簡單的帝王。他的復雜,來源於他的經歷。劉詢確實是漢武帝的嫡系血脈,但由於巫蠱之禍,劉詢早年一直茍活,因而接觸到真正的底層民眾。繼位後,劉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對劉詢而言,隻有自己成為一位有真材實幹的君主,才能不負傢族,不負餘生。

劉詢是因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為政的能力,更不缺將心比心體諒百姓的氣度。因而他也是簡單的。在自己飽經苦難以後,劉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治理國傢的事務中。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們那樣,一心為國,勵精圖治,政績頗豐。
再之後,劉傢也沒逃過“富不過三代”的厄運。安穩的社會讓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現。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西漢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離不開前人的正面影響。而早期西漢社會的落後和不安,也要求這些帝王成長為實幹傢,成長為有真材實料的明君。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臣民對他們稱贊,青史將他們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