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個矮也有罪?為什麼個子矮的人要被抓起來?
在唐朝個矮也有罪?為什麼個子矮的人要被抓起來?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眾所周知,我國國人的身高大概隨著緯度的從高到低依次遞減,所以南方人的身高平均相對就比較低。
而道州這個地方的百姓身材格外的矮小,或許是因為古代地處偏僻,食物和醫療水平都不盡如人意的關系。
如果你是大唐時期的道州子民,又碰巧長得比較矮小的話......
那麼你極有可能,會成為千裡之外,長安城裡高官貴人們的玩物。
因為一向以開放包容形象出現在世界印象中的大唐王朝,其實保留瞭許多非常野蠻而又不夠人性的法令,比如貢人。
這裡要進貢長安的“人”,指的可不是什麼婀娜多姿的美人,而是身形有異於常人的百姓。

《朝野僉載》中就有一件案例:
景龍年間,西北向長安進貢瞭一名女子,理由就是她身上皮膚帶有獨特的紋路——“隱起浮圖塔廟,諸佛形象”。
這樣的人被帶到長安之後,她的命運就和今天動物園裡的猴子差不多瞭,被貴族們當做稀罕物件觀賞,說不定還會被大唐皇帝作為“天降祥瑞”的代表,向各國使者展示。
唐朝王公貴族的這種興趣,也影響到瞭附近諸國。

外國使臣來到大唐,也會主動投其所好,帶來本國境內的獨特人種作為禮物。
《新唐書》中就留下瞭武德與貞觀年間,位於東南亞柬埔寨一帶的扶南國,向唐朝進貢“白頭人”的記錄:
“白頭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膚理如脂。居山穴,四面峭絕,人莫得至。”
按照史書中的描繪,這群被進貢的白頭人,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世俗所容,因此隱居在深山之中的白化病人傢族。
結果反而被當成向唐朝獻媚的禮物。

此外,一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的部落,即便長相身材與常人無異,也會因為“罕見”這個因素同樣成為獻給大唐的觀賞禮物,史載:
高宗咸亨年間,日本使臣就已經將國內的蝦夷人帶來唐朝宮廷表演。
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回紇專程從巴爾喀什湖一帶抓來4個葛邏祿人進貢長安。
收復河西的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在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也把兩名吐蕃婦女連同四隻青鶻鷹和兩匹馬作為延慶節的禮物送到長安。

而大唐的道州,需要向朝廷進獻的“貢人”,正是當地身材矮小的百姓。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市作矮奴年送進,號為道州任土貢”。
沒有任何的理由,一個昨天可能還在和傢人談笑風生的良民,今天就被官府選為皇室取樂的玩具,從此遠離親人,踏上再不可能回還的旅行。
“老翁哭孫母哭兒”,白居易樸實無華的文字,看來卻是字字泣血。
籠罩在道州城上空的陰霾,還是遇到瞭太陽。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一位叫陽城的新刺史,在道州上任瞭。
陽城當初踏入官場,其實正是因為深受《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飾演的那位宰相李泌的賞識。而道州百姓所遭受的苦難,也深深刺痛瞭這位“直臣”的心。

又是新的一年,唐德宗十分奇怪:怎麼過瞭這麼久,道州進貢的侏儒還沒送到?
皇帝的使者來瞭一撥又一撥,不料陽城還是巋然不動,隻是給德宗皇帝上瞭一道奏章:
微臣按照《六典》裡的規矩辦事,地方上有的東西就進貢,沒有的就不進貢。
陛下您要我們道州進貢“矮奴”。但道州隻有“矮民”,沒有“矮奴”!
“城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隻有矮民無矮奴。”

唐太宗時,占婆國進獻白鸚鵡和五色鸚鵡。
可這些來自南方的鸚鵡,習慣不瞭長安的氣候,唐太宗便下令將它們都送還本國。
“又獻五色鸚鵡、白鸚鵡。數訴寒。有詔還之。”——《新唐書 南蠻傳》
鸚鵡學舌,尚且可得到帝王的同情,道州的百姓呢?

陽城的奏章,觸動瞭唐德宗內心的柔軟之處。
德宗降旨,從此取消道州進貢侏儒的舊例。
當皇上的旨意傳到道州,百姓是何等的歡呼與感動,我們已經不能得見。

但白居易在詩文中,為我們留下瞭這樣的場景:
“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即便過瞭許多年,道州的百姓提到陽城刺史,都會不由自主流下眼淚。唯恐子孫後代忘記陽城的恩德,傢裡生瞭男孩,大多都以“陽”為名。
那大唐的其他地方呢?那些沒有陽城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