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鄭國究竟是什麼回事 為何會“吃飯、睡覺、打鄭國”的說法呢
鄭國為何要是被挨打,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網上曾經盛傳過一個搞笑的段子,那就是朝鮮說:誰打我我就打韓國。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確確實實的存在一個國傢動不動就被胖揍一頓,那就是晉楚爭霸時期的鄭國。由於當時鄭國被夾在兩個大國中間,有事沒事就被想要爭霸的那一方揍一頓,於是“吃飯、睡覺、打鄭國”的段子也因此應運而生,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其中緣由:

晉楚爭霸
第一次挨打:
當年晉文公重耳落難流亡到鄭國的時候,鄭文公不但沒有以禮相待,反而催促他們趕緊離開。後來晉楚兩國發生瞭著名的“城濮之戰”,晉國最終獲得瞭勝利,但在這次戰役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這樣正可謂是舊恨未消,又添新仇!於是公元前630年,晉文公決定率領秦晉聯軍一舉攻滅鄭國。正在鄭國即將抵擋不住之際,幸虧鄭國人才燭之武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瞭秦國軍隊,看到秦國撤軍以後,晉國也隻得不瞭瞭之。這一次晉國雖然沒有滅亡鄭國,但是從此鄭國卻是小心翼翼的附屬於晉國。

晉國軍隊
第二次挨打:
楚國的楚莊王繼位以後,迅速解決瞭國內外存在的問題,楚國又迅速強大瞭起來,見風使舵的鄭國也慢慢的倒向瞭楚國。公元前608年,楚莊王為北上爭霸諸侯,首先試探性的攻擊晉國的盟國陳國和宋國,兩國紛紛向晉國求救。這時候晉國人采取的辦法是,攻擊楚國的盟國鄭國,以救陳、宋。結果楚國果然放棄瞭陳國、宋國來救鄭國,楚國和鄭國合兵一處才抵禦住瞭晉國的進攻。

春秋形勢圖
第三次挨打:
同年冬天,晉國看到鄭國附屬於楚國,為阻止楚國向北發展,發兵攻打鄭國,最終無功而返。
第四次挨打:
公元前607年,鄭國受楚國之命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宋軍大敗。同年,晉國為瞭給宋國報仇,趙盾率領大軍攻打鄭國,同時楚莊王也派令尹鬥越椒救鄭,晉國看到楚國出兵後撤兵回國。

晉國霸業
第五次挨打:
公元前606年,晉國又出兵攻打鄭國,時值楚國內亂(鬥越椒反叛)無暇來救,鄭國抵擋不住,被迫向晉國求和,並從此和晉國結盟。
第六次挨打:
公元前599年,楚國又率軍北上爭霸,首先攻打的又是鄭國,還好晉國及時出兵幫助鄭國擊敗瞭楚國。

及時救援
第七次挨打: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三軍北伐鄭國,圍困鄭國17天,兩軍激烈交戰瞭整整三個月後,鄭國被楚莊王完全占領。鄭襄公親自袒胸露背,牽著羊向楚莊王請罪,隻求不要滅亡鄭國。同年,晉國救鄭大軍抵達鄭國附近,於是引發瞭著名的晉楚“邲之戰”,楚國最終取得瞭勝利,楚莊王成為中原新的霸主!
這次以後,鄭穆公心理上承受不瞭鄭國遭受的這麼多次打擊,一命嗚呼!後面繼位的鄭襄公制定瞭“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的國策才使得鄭國晉楚爭霸之時勉強存活瞭下瞭來。

鄭國屢次受到打擊
綜合起來,在短短二三十年內,晉國一共打瞭鄭國五次,而楚國一共打瞭二次,最終鄭國基本上是被打殘瞭,所以後來很多人在談到晉楚爭霸時,都喜歡說上一句“吃飯、睡覺、打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