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是什麼人?他的生平如何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上范縝是誰?他一生經歷哪些事?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范縝出生於南陽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古城一帶)的一個士族傢庭,先祖為西晉名臣范晷,至東晉安北將軍范汪,始移居江南。南北朝後,南陽范氏傢族開始衰落,幾乎無人有高官顯爵。
祖父范璩之,劉宋時官至中書郎。父親范濛,劉宋時奉朝請,在范縝生下後不久就病故,故范縝自幼傢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並以孝謹聞名。
范縝少孤貧而好學,十多歲時,到千裡之外的沛郡相縣(今安徽宿縣)求學,拜名儒劉瓛為師。范縝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成績遠超同門學友,劉瓛因而十分鍾愛他,並親自為他行加冠禮。
劉瓛學術地位很高,頗有聲望,門生大多是“車馬貴遊”的權貴子弟,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縝在從學的數年中,經常佈衣草鞋,步行攻讀,但卻並未因此自卑自愧。相反,他生性倔強耿直,不肯向權貴低頭,敢於發表“危言高論”,同窗士友都畏他三分,因而他也受到眾人的疏遠和冷落。
范縝成人後,博通經術,對“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造詣頗深。在諸多的士人中,他隻與外弟蕭琛情投意合。蕭琛以能言善辯知名,也每每為范縝的言簡意明、通達要旨的議論所折服。
仕途之路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大舉南侵,沛郡淪陷,北方人民紛紛南逃,范縝也離開相縣前往建業(今南京)。范縝到建業以後,一度向當局提出過政治改革的建議,但未能得到回應。劉宋時期,范縝很不得志,聰明才智和滿腹經綸無處施展。懷才不遇使他未老先衰,二十九歲時已白發皤然,遂寫下瞭《傷暮詩》、《白發詠》,抒發內心的憤憤不平,寄托不屈服厄運之志。
建元元年(479年),握有軍政實權的蕭道成奪取瞭劉宋政權,建立南齊。為鞏固統治,蕭齊政權起用瞭一批新人,范縝也由此踏上瞭仕途,仕齊任寧蠻主簿,後遷為尚書殿中郎。
齊武帝永明年間(483年—493年),蕭齊與北魏和親通好,范縝作為使者出訪北魏,他淵博的知識和機敏的智慧,博得瞭北魏朝野的尊重和贊嘆。
南北朝是佛教興盛的時代,輪回報應的宗教思想,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齊竟陵王蕭子良,精信佛教,常聚會名僧,講論佛典;同時在京都雞籠山西邸官舍禮賢納士,交遊賓客,聚會文學名士。蕭衍、沈約等“竟陵八友”,以及范縝等仕人,都遊於其門。這些名士多為佛門信徒,篤信因果報應,唯有范縝對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調,盛稱無佛。
永明七年(489年),以竟陵王蕭子良為首的佛門信徒與范縝展開瞭一場大論戰。蕭子良問范縝說:“你不信因果報應說,那麼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之分?”范縝答道:“人生如同樹上的花同時開放,隨風飄落,有的花瓣由於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內,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殿下就猶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於糞坑中的花瓣。貴賤雖然不同,但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呢?”蕭子良不以為然,但駁不倒范縝這番有理有據的答辯,無言以對。
經過這次交鋒後,范縝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觀點加以系統整理和闡述,於是寫出瞭《神滅論》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的無神論觀點。《神滅論》抓住瞭時弊,擊中瞭佛教的痛處。甫一問世,士林爭相傳抄,朝野一片嘩然。蕭子良調集眾僧名士,軟硬兼施,輪番圍攻范縝。
佛門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傢孝道為武器,撰文立著,企圖讓范縝無法回答,就帶著嘲諷的口吻說:“哎呀!范先生,你竟然不知道你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范縝則反問:“哎呀!王先生,你既然知道你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怎麼不自殺去追隨祖先的神靈呢?”這一反問,倒使王琰啞口無言,敗下陣來。由於難以辯倒范縝,蕭子良便打算用權利來拉攏,就派名士王融到范縝那兒,企圖用官位利誘,范縝不為所動。
齊明帝建武中葉(494年—498年),范縝出尚書省,遷領軍長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堅持神滅論,不信鬼神。轄境夷陵(今湖北宜昌)有伍相廟、唐漢三神廟、胡裡神廟,當地人篤信三廟有神靈,經常祭祀。范縝在任期間,下令斷其香火,嚴禁祭祀活動。其後不久,因母親去世,范縝辭官守喪,自此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任官,居住在南州。
永元三年(501年),梁武帝蕭衍乘南齊政局極端混亂,自襄陽舉兵東下,至南州,范縝喪服出迎。蕭衍與范縝有同在蕭子良西邸共事的舊情,見范縝迎接非常高興,平定建康後,便委任范縝為晉安太守。范縝在任四年,清廉節儉,除俸祿以外一無所取。
天監三年(504年),梁武帝下詔尊佛,南朝佛教進入瞭全盛時期。天監四年(505年),朝廷任命范縝為尚書左丞。范縝離任回京前,將所有財產都贈與瞭前尚書令王亮。王亮是王導六世孫,南齊時,與范縝曾同為尚書殿中郎,二人結為好友,後因對武帝不敬,被削為庶人。范縝亦因此事被牽連,謫徙廣州。流放期間,范縝不顧處境危險,再次將《神滅論》充實完善,修訂成稿,並在親友間傳播。
天監六年(507年),范縝被調回京師,任中書郎、國子博士。范縝返京後,因反佛一事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梁武帝頒發《敕答臣下神滅論》,大僧正法雲將武帝敕旨傳抄王公朝貴,並作《與王公朝貴書》,響應者有臨川王蕭宏等六十四人。蕭琛、曹思文、沈約亦著文反駁。范縝對此毫不示弱,遂將《神滅論》改寫成賓主問答體,共設三十一個問答,同時沉著應戰,據理駁斥。在這場論戰中,范縝“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天監十四年左右(515年),范縝病逝,壽約六十五歲。
范縝年輕時死瞭父親,傢中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謹。他不滿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學者劉瓛聚眾講學,跟隨劉瓛學習,他優秀卓越,超出眾人且勤奮好學,劉瓛感到他是奇才,親自為他舉行加冠禮。范縝在劉瓛門下好多年,來來去去始終穿著草鞋佈衣,出門步行。劉瓛門下大多是乘車騎馬的王公貴族子弟,范縝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愧。范縝成年後,博通經學,尤其精通《三禮》。他生性質樸坦率,喜歡激烈深刻的評論而不顧忌諱之言,友人都認為他這樣做不合適。他隻有跟表弟蕭琛最合得來,蕭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欽佩范縝言簡意賅。
范縝撰寫的《神滅論》,在我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嚴厲駁斥“神不滅”的謬說,不僅從理論上揭穿瞭神學的謊言,而且也譴責瞭當時封建帝王和世傢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會危機,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他那堅持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和為捍衛真理勇於戰鬥的革命精神,千百年來始終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成為我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南朝齊梁時范縝著《神滅論》,宣揚無神論思想,反對佛教的神不滅說。
范縝反對佛教神學的鬥爭,是從抨擊因果報應論開始的。他繼承瞭東漢王充的天道自然論,並作瞭進一步發揮,提出瞭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論的偶然論學說,在與蕭子良的辯論中,利用它堅決地駁斥瞭佛教的因果報應說,挫敗瞭論敵。
神不滅論是佛教因果報應說的理論基礎,其觀點是形神相異,形神相離,形神非一。范續在《神滅論》中,繼承瞭他以前的反佛教的無神論的傳統,克服瞭把神看作是某種特殊物質的缺陷,提出瞭"形(體)神相即"、"形質神用"的觀點,並用刀刃和鋒利的比喻,通過刃的鋒利對於刃的依賴關系,說明神又是一種特殊物質,神對於形具有依賴關系。從而把古代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在與梁武帝組織的六十餘人的爭辯大會上和與蕭琛的《難神滅論》、曹思文的《難神滅論》及《重難神滅論》的爭辯中,均以有力的論證,挫敗瞭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