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諸葛亮北伐一直失敗,司馬懿總結瞭原因一針見血

諸葛亮北伐一直失敗,司馬懿總結瞭原因一針見血

時間:2019-08-03 14:41:3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說到三國時期最有智慧、最神機妙算的人,大傢都會想到諸葛亮,可就這麼一個人,偏偏沒能鬥得過司馬懿,從他們兩人的結果來分析,司馬懿才應該是真正的大才,因為他抓住瞭諸葛亮的弱點,笑到最後。

當然,因為傳統印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諸葛亮是正統奇才,司馬懿是僥幸的奸才。這主要跟戲曲演義、民間文化有關,人們總是憎惡揚善,非此即彼,諸葛亮的形象顯然要比司馬懿光明高潔得多,不過小編要說,其實這正是諸葛亮輸給司馬懿的一個地方。

諸葛亮太愛惜自己的名聲瞭。他凡事小心謹慎,不想出一點兒錯,所以北伐時從來都是走最安穩的道路,兵傢的奇謀,諸葛亮也不敢輕易采用,比如魏延曾經提出過的“子午谷奇襲”,就被諸葛亮多次否認瞭。不管怎麼沒有希望,諸葛亮也不肯賭一賭。

如果賭輸瞭,輸的不隻是一場戰爭,還有他身為蜀國丞相的威望,還有史書上的聲名,還有他的自尊心。反觀司馬懿,臉面這種東西對他來說顯然就沒那麼重要瞭,所以後來他能把自己演成一個滿身醜態的病人,騙過瞭曹爽的眼睛,奪取瞭曹魏權力。

諸葛亮北伐一直失敗,司馬懿以17個字對他的評價,就總結出瞭原因:“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這人啊,志向是挺大的,可不能正確的見機行事,謀略很多,決斷卻很少,喜歡帶兵,權力又不穩固。

所以他“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信心滿滿,字字到位,真就把諸葛亮的失敗原因說透瞭。諸葛亮從227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病逝五丈原,前後8年的時間裡,多次與司馬懿正面杠上,司馬懿不瞭解他,還有誰瞭解?

一出《隆中對》,諸葛亮大才的名氣傳遍天下,指點江山、分析形勢他確實有一套,可是落到現實中的樁樁件件,卻總是多謀少斷,因此常常錯過合適的時機。再就是,諸葛亮自己太厲害瞭,襯托得其他人都黯淡,因此蜀國的君主劉禪,也有幾分忌憚他。

所以諸葛亮北伐時,劉禪還會因為這點懷疑就把他叫回去,正合瞭司馬懿說的“好兵而無權”。大後方都不能穩定,諸葛亮想施展,就總是受到束縛。所以諸葛亮的形象再完美又如何呢?這些弱點他不能克服的話,註定會輸。比較之下,你覺得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