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如果當上皇帝會不會對李世民痛下殺手?李建成的失敗究其原因是什麼?
李建成如果當上皇帝會不會對李世民痛下殺手?李建成的失敗究其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王朝中,嫡長子繼承的宗法禮制是十分嚴明的,從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瞭一生的道路。但先天註定的隻有傢世,後天的才能卻是無法決定的。而嫡長子未必優於其他皇子,如此一來,帶來的便是皇位爭奪、兄弟相殺。
歷史上有不少例子,雖一開始為尊貴的太子,但最終卻被庶幼子所奪位,最終落一個不好下場。諸如唐朝初年的那一場宮門政變的主角——李建成。
李建成,唐朝開國太子,亦是唐代的第一位儲君,他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因當時的秦王李世民發動瞭玄武門事變,他被其親手射殺。

許是因為他是這場奪位之爭中的敗者,亦或是因為史書中記載的偏頗。他歷來在眾人眼中,都是一個能力不如秦王、又殘害兄弟的人,但真的如此嗎?
陳寅恪曾經評價他: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也就是說,真實的李建成和史書中描寫的形象是有所不相同的。諸如在河西一戰中,他不動一兵一卒,就取得瞭河西這個重要的城市,可見他才能並非查秦王那麼多。後來李淵亦是將其封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
可見他還是一個才華很出眾的人。那麼話說回來,若是當日的玄武門政變中李建成沒有被秦王所殺,而是成功當上瞭皇帝,那麼他會不會反過來殺掉李世民和其他的兄弟呢?

首先這個對象有兩個,一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秦王,二是其他威脅不大的兄弟。而對於李世民,他又會不會痛下殺手呢?這一點魏征早就給出瞭答案。
《舊唐書·魏徵傳》:徵見太宗勛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這段話說的便是,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他安排到別的地方去,便派人把魏徵帶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而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瞭。”
這魏徵指的便是魏征瞭,當時是太子宮中的洗馬,地位雖然不高,但人很有謀略,是太子的軍師級人物。李建成經常請教他如何對付秦王,對其很是尊敬。

也就是說魏征當時常常勸告太子不要一直把秦王留在身邊,秦王強大,在朝中勢力不凡,要盡早除掉才能夠穩坐他的太子之位。而李建成則因其自負,一直沒有把魏征的話聽進去,最終才落得一個被殺的結局。
從魏征的這段話中來看,李建成即便是在玄武門此事以後活下來,甚至當上瞭皇帝,他也未必會殺瞭李世民。
而他之所以不殺李世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過於自負,雖然忌憚秦王,卻始終沒有下定決心要除去他,畢竟這太子的頭銜在,他如何甘心承認自己不如一個秦王呢?
他的自負導致瞭遲遲沒有下手成功,反而最終是落得死亡的結局。相反地,他若是坐上瞭皇帝的位置,他就更加不願意去承認這個事實瞭,不殺秦王是很有可能性的。

而對於其他的兄弟,他自然也是不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瞭。其實,比起李世民來,他還是一個比較心慈手軟的人,他對自己的弟弟們都是比較寬容的。
這一點從他的四弟趙王元吉身上就能夠看得出來,趙王之所以始終幫助他對付秦王,一方面是因為太子登基的可能性大,趙王自然會選擇站在東宮這一邊。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在李建成身上。他與兄弟關系還是不錯的。加之他本就是長子嫡子,除瞭一個秦王能夠威脅他之外,其他人又如何讓他畏懼呢?

再加上他本身的自負,他很大可能是不會對自己的兄弟下殺手,除非對方威脅到瞭他的利益。
然而就是他的心慈手軟和自負讓他失去瞭登上帝王的機會。不過事實證明,比起他,李世民確實更加懂得如何維持君臣關系以及如何治理天下。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太宗。他剛登基就任命瞭魏征為尚書左丞,且多次召見魏征詢問治理天下過程中的得失。而對方直言不諱,前後總共上諫兩百多次,李世民則是全然接納。
可見李世民的為君之道確實要高於李建成,也因其聖明,才有瞭大唐的貞觀之治以及盛世的開元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