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劉墉一傢為什麼代代出大官?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劉墉一傢為什麼代代出大官?

時間:2019-08-06 10:42: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劉墉一傢為什麼代代出大官?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都說虎父無犬子,有什麼樣的榜樣自然就會有什麼樣的後代,這句話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不少的例子的。清朝時有一望族,便以數輩人的成就充分詮釋瞭這句話。

劉氏是清朝的名門望族,因先後出瞭十一位進士,七位大官。乾隆為表彰劉門的忠孝,賜劉氏字“海岱高門第”。而劉傢三代忠臣孝子更是被稱為“一門三公,父子同宰”,榮耀非凡。

雖說劉傢一門高官無數,不過較為傳奇的還是這一門三公,父子同宰,那麼他們都是劉傢何人呢?

首先這一門三公指的是劉統勛、劉墉以及劉鐶之這祖孫三代瞭,他們分別被追封為文正、文清以及文恭。而父子同宰說的便是劉統勛和劉墉父子都曾經官至宰相。

後人較為熟知的是有“羅鍋”之稱的劉墉,但事實上在仕途上更加不凡、更加出名的應是他的父親劉統勛。

《清史稿》對劉統勛之評價:許為有古大臣之風,亮哉!

劉統勛,字爾鈍,號延清,山東人士。他的父親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先後擔任瞭羌州知州以及四川佈政使。

他的祖父劉必顯在順治時期也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可見他出身書香門第,一門多進士,自幼就得到瞭良好的教育。

而他在雍正二年時中瞭進士,隨後開始被重用,一路仕途平順,且在他為政期間清廉正直,又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做出瞭顯著的政績。

他為政一生的最大成就還是在於水利治理方面。他曾治理過山東、河南等地嚴重的水利,在當地被被水患破壞嚴重的情況下,他深入災地研究治水之策,解救瞭許多的百姓。

他亦是積極打擊和彈劾瞭貪污腐敗的官員,就連連乾隆皇帝的丈人高斌都敢彈劾。可見其為官為人都是十分正義清廉的。

而他也確實是得到瞭乾隆帝的重用。在乾隆二十六年,升任東閣大學士,後來又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等官職,掌管教育之大事。

但人終究是有一死,乾隆三十八年,他突然病逝,乾隆皇帝知道這個消息後還連忙命人去搶救,隻是為時已晚,一代名臣逝去,享年七十六歲。

乾隆還親自前往劉傢吊唁,回去以後還對隨行大臣們說“劉統勛真不愧為真宰相,朕至此失一肱骨”。乾隆能親口以“宰相”稱呼他,可見乾隆皇帝對他功績肯定程度之高。而後更是賜劉統勛文臣最高之謚——文正。

相比之下,劉墉就沒有他的父親那般出色瞭,但也是大清的一代名臣瞭。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一代名臣劉統勛的長子。

他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中瞭進士。而他的父親更是官拜大學士,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可見他走上仕途是具備瞭十分深厚的傢族淵源的。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為父親的關系,得以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瞭會試以及殿試,考中瞭進士。隨後任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這便是他步入仕途的起點。

他一生為官五十餘載,歷任瞭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素來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著名。且因他的書法造詣深厚,是著名的書法大傢,所以他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是為乾隆、嘉慶年間的一代名臣。

劉墉於嘉慶九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五歲,皇帝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再來說一說謚號文恭的劉鐶之,他是劉統勛之孫,但卻不是劉墉的兒子。

劉鐶之,是劉統勛次子劉堪之子,亦是劉墉的侄子。

他於乾隆四十四年中進士,後累遷至戶部尚書,兼領順天府的府尹。

他亦是為官清廉、造福瞭一方的百姓,官至太子少保,於道光元年逝世,皇帝賜其謚號文恭。

可見這劉傢祖孫三代都是清廉之官,且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劉傢有14人做過知縣以上官員,政績斐然,得到百姓愛戴,為劉氏望族留下瞭清廉的名聲,保持瞭一股清廉公正之風。

劉傢不僅是名門望族,更是詩文世傢。其傢學功底深厚,傢族詩學之盛,使得諸城劉傢被稱為“山東詩文世傢”之一。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祖上數輩的仕途都說明瞭這一門三公、父子同宰的傳奇來之必然。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