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有“楊傢將”“呼傢將”的說法,卻沒有“嶽傢將”?
為什麼宋朝有“楊傢將”“呼傢將”的說法,卻沒有“嶽傢將”?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對於熟悉並喜歡歷史演義小說故事的人來說,《楊傢將》、《呼傢將》、《薛傢將》這些袍帶書,在民間一直都非常受歡迎,書中的主角也都是歷史上勇武和名望俱佳的一流名將,然而比楊六郎、呼延慶以及薛仁貴等人,隻在其上不在其下的大英雄嶽飛,關於他的故事,卻沒有《嶽傢將》的說法,反而大傢更熟悉的是嶽傢軍。這一字之差,難道隻是大傢的習慣而已嗎?也許有人說,宋朝的呼楊兩傢可謂世代簪纓,大唐的薛仁貴更是一直傳到瞭薛葵的後人,可能比起嶽飛傢族來,人丁更為興旺些?

但在嶽飛的故事中,從嶽飛到嶽雲、嶽雷,直到嶽雲的兒子嶽甫,這也都是祖孫幾代生生不息的。當然,說這些的前提是,僅限於歷史小說,而非正史,如果單純論正史的話,嶽飛和嶽雲父子,比起楊業與楊延朗更配得上“傢將”這個稱謂,遑論薛禮和呼延贊傢族。可見,無論正史還是小說,卻很難見到“嶽傢將”這個詞。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如果嚴格地說起來,嶽傢將本就是比嶽傢將更加雄壯的詞匯,或者說,嶽傢軍本就包含瞭嶽傢將,而楊傢將也好,薛傢將也罷,隻能是一門將才,卻難以擁有個人名號的軍隊,也就是說有楊傢將可以,但絕對不會有楊傢軍。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北宋時期,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起,防止武將做大,就一直是北宋朝廷的重點工作,宋太祖苦心建立的那套“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導致瞭數十萬禁軍,隻可能集中在大宋皇帝手裡。而宋朝地位最高的文官集團,也非常認可這套制度,畢竟他們信奉“天下無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所以就連戰功卓著的狄青,也在歐陽修等人的“力諫”之下,得不到更高的,與之功勛匹配的權位,含恨爾終。所以,在那種環境下,是不可能有“楊傢軍”的。

直到南宋時期,這種局面隨著與金國戰事的日益加劇,才逐漸得到改變,康王趙構被逼得“泥馬渡江”,偏安南宋之後,當時的朝廷,根本不可能組織起一支正規的軍隊,對抗金軍鐵騎。因此,抵抗女真人的重擔,不得不依靠那些趁勢擴張,吸收流寇或難民而逐漸形成規模的將軍們。知道宋高宗建炎三年,南宋各機構才算有瞭一定的規模,也終於有精力和條件,將分駐抗金前線個軍事要地的也占主力部隊授予統一番號。

而這個番號的取名也是一波三折,從一開始的“禦前五軍”到第二年改名為“神武五軍”,結果叫瞭一段時間後發現,“神武”是當年北齊軍隊的番號,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於是才改成“行營護軍”。可見,如此混亂又不定的叫法,更加讓人不願意也不習慣用官方的番號,稱呼各支部隊,因此張俊的軍隊可以叫張傢軍,韓世忠的兵馬,就可以稱為韓傢軍瞭。那麼,“嶽傢軍”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還是要從嶽飛投在宗澤麾下後說起,作為東京留守的宗老將軍,一直秉持著“盜可使為兵”的信念,收留瞭眾多流民和匪寇,然而這樣一群義兵,是要高度依靠將領的能力的,在宗澤去世後,大軍交到杜充手中之後,就變成瞭“兵皆為盜”的尷尬局面。而嶽飛控制的隊伍,成為當年那支威震天下的東京留守司部隊,僅存的碩果,在杜充降金之後,大軍徹底潰散,時任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的嶽飛,才開始重整部隊,相繼收編各路散兵,從此獨自成軍,才書寫下瞭嶽傢軍的傳奇篇章。所以說,正是因為宋朝時代的原因,嶽傢軍可以有,楊傢軍、呼傢將才不能有,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成,相比於楊傢將和呼傢將,嶽傢將不是沒有,但在更加雄壯的嶽傢軍中,嶽傢將說出來,就略顯單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