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堅持抗清,為什麼他的父親叔叔都在幫助清朝?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鄭成功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抗清英雄鄭成功,從1646年起,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雖然其占地很少,隻有福建沿海幾個府縣,但是他的水師卻成功地牽制瞭清軍大量的軍力和財力,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的抗清一直堅持到瞭1661年。而在這15年的鬥爭生涯中,如果沒有百姓們的支持肯定不可能堅持這麼久,但是反觀鄭成功的傢人,有時候卻是拖累鄭成功的主要力量,親人的背叛和離心讓鄭成功感到更加心寒。那麼究竟有哪些傢人選擇瞭幫助清軍而並非抗清的鄭成功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關於鄭芝龍降清的事情,在筆者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提過,簡而言之,就是鄭芝龍企圖保存自己的軍隊實力、維持自己當時相對獨立的狀態,清朝看準瞭鄭芝龍的小心思,便以封王和浙江、福建、廣東三省之地誘惑之,於是鄭芝龍便投降瞭清朝。結果,投降之後清朝並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而是將鄭芝龍裹挾到瞭北京,並將其軟禁,所謂的封王和封地都成瞭夢中泡影。
之後,鄭芝龍還不斷來信給兒子鄭成功和自己的弟弟們,希望他們也能夠歸順清朝,也有不少將領在鄭芝龍的召喚之下選擇瞭投降清朝,這對堅持抗清、打算整編父親舊部的鄭成功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父親第一個拆瞭自己的墻角。

而鄭成功的幾個堂弟也不讓他省心,在鄭芝龍降清之後,鄭芝龍支持的隆武政權倒臺,隆武帝被清軍俘虜。之後,鄭成功的堂弟鄭彩、鄭聯等人迎接瞭浙江的魯王監國南下,打算尊奉魯王監國繼續抗清,他們的實際目的是想效仿鄭芝龍尊奉隆武帝那樣操作大權,但是鄭成功、鄭鴻逵等人不願意尊奉魯監國,於是雙方發生分歧後便分道揚鑣。
鄭彩和鄭聯占據瞭廈門(當時稱中左所),廈門是當時福建沿海的一座島嶼,對於缺乏水師的清朝來說難以進攻,而且廈門離大陸近,便於控制沿海府縣,是一個不錯的根據地。鄭成功也想以此地為根據地,但是已經被鄭彩兄弟捷足先登,於是一場戰鬥不可避免地發生瞭。1650年八月,鄭成功趁鄭彩領兵外出之際,襲取廈門島,鄭聯的部隊被成功收編,而鄭彩也失去瞭兵權,回鄉閑住。
在占領瞭廈門之後,鄭成功實力大增,但是隨著軍隊人數的增多,糧餉又成瞭一個問題,當年十月,鄭成功便親自率領主力到廣東沿海一帶籌集軍糧。但是,鄭成功的這個冒險舉動卻犯下瞭一個嚴重的錯誤,三個月之後,清軍趁鄭成功主力離開廈門之際偷襲廈門,廈門失守,鄭成功損失慘重,鄭傢幾十年來積攢下來的財寶被清軍收繳一空,將士和百姓們也遭受瞭巨大的損失。而在這次清軍的偷襲行動和撤退行動中,還可以看到鄭傢人的協助,這些人的“背叛”讓鄭成功大為寒心。
當時,鄭氏集團與清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鄭芝龍被清朝軟禁在北京,而鄭芝龍的母親和五弟鄭芝豹則居住在已經被清朝控制的安平老傢,而當清朝巡撫準備投降廈門的時候,籌集的七十艘海船之中,鄭芝豹提供瞭七艘。

而當清軍占領廈門之後,清軍總兵馬得功負責防守廈門城,但是很快鄭芝龍的弟弟、鄭成功的叔叔鄭鴻逵就率水師回到廈門,馬得功被鄭鴻逵的部隊圍困在廈門城中,馬得功十分害怕,害怕鄭成功的主力回來之後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馬得功便派人到鄭芝龍的老傢安平,給鄭芝龍的母親黃氏送去口信,希望黃氏能夠寫信給鄭鴻逵讓他放自己一馬。後來黃氏果然寫信照辦,鄭鴻逵礙於母親的請求,無法拒絕,便派出三十條船將馬得功和清軍送回大陸。
1651年四月,鄭成功回到廈門,瞭解到瞭廈門被破和清軍撤退的來龍去脈後,十分憤怒,他說道:“渡虜來者澄濟叔(鄭芝豹,被南明隆武帝封為澄濟伯),渡虜去者定國叔(鄭鴻逵,封定國公),棄城與虜者芝莞叔(鄭芝莞),傢門為難,與虜何幹?”正如鄭成功所言,他的幾個叔伯輩在廈門失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扮演瞭一些不光彩的角色,這也才有瞭鄭成功這一番“傢門不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