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牛弘轉頭就忘瞭皇帝的話,為什麼他回去再問反而楊堅更喜歡他瞭呢?

牛弘轉頭就忘瞭皇帝的話,為什麼他回去再問反而楊堅更喜歡他瞭呢?

時間:2019-08-07 17:02:4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牛弘轉頭就忘瞭皇帝的話,為什麼他回去再問反而楊堅更喜歡他瞭呢?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我們知道,當領導的秘書,最重要的,是要記住領導說的話,記住領導交辦的事情。如果領導吩咐瞭一件事,你過一會兒就忘瞭,領導肯定很不高興。

古代當皇帝的秘書,更應該對皇帝交辦的事情記清楚。要是沒有記清楚,忘記瞭,那是要殺頭的。

可是,古代有位當秘書的大臣,皇帝給他交代瞭一件事,他走到臺階下就忘瞭,又轉回頭去問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責怪他,反而更加喜歡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牛弘劇照)

這個當秘書的大臣名叫牛弘,這個皇帝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牛弘確實是一個秘書,而且是皇帝的大秘書。他在北周的時候,就掌管文書,修《起居註》。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封他為散騎侍郎、秘書監。後來又拜為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務。

牛弘是個很博學的人,隋朝建國後,他在建章立制等文化建設上,做瞭很多瞭不起的貢獻。

當時五代剛結束,整個國傢經歷瞭南北朝數百年的亂世。之前大傢都在忙著打仗,根本沒人管典籍、禮儀、規章之類的事情。當楊堅建立瞭隋朝,並統一全國,整個國傢已經實現和平穩定以後,這些事情就該做瞭。

(楊堅劇照)

所以,牛弘在這時候做瞭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搜集民間的藏書。整個南北朝時期,皇權多次變易,朝廷多次變易,人們生活朝不保夕,所以根本就沒有人在乎朝廷典籍的事情。因此,朝廷的藏書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牛弘建議民間向朝廷獻書。他征得隋文帝的同意,頒佈瞭“獻書一卷,賚縑一匹”。民間獻書熱情高漲,很快就讓國傢圖書館得到瞭極大的充盈。

二是修撰《五禮》,改定雅樂。中國古代是禮治社會,禮儀對於國傢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動亂年代,大傢對皇位爭奪不休,戰爭頻頻發生,讓這種“無禮”的狀態,變得非常嚴重。因此,牛弘利用自己的博學,組織人馬修撰瞭《五禮》一百卷。同時,他改定瞭雅樂,作為國傢重大活動使用的音樂。

這兩件事可能大傢並沒有怎麼在意。但其實意義是很大的。要知道,孔子當年之所以要修訂《禮》《樂》這些書,就是針對春秋以來“禮崩樂壞”的現象,所做的重大工程。這是儒教的重大傳統。

(楊素劇照)

連當時一向瞧不起人的權臣楊素,可以對別人頤指氣使,但是都不敢在牛弘面前托大。遇到各種關於國傢禮儀的事情,都要虛心請教牛弘。獨孤皇後去世時,安葬皇後的各種禮儀該怎麼做,楊素一時毫無主見,隻得虛心請教牛弘說:“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在於公。”意思是說你是大學者,大傢都敬仰你,你說怎麼辦吧,我們都聽你的。牛弘也不客氣,三兩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且所采用的禮儀,都有根有據,讓大傢都很佩服。

當然瞭,牛弘之所以被隋文帝楊堅所喜歡,並不僅僅在於他的博學。博學並隋文帝當然很看重(隋文帝讓牛弘擔任禮部尚書,顯然就是因為他的博學),但最看重的,卻是另外一方面。

回到咱們開始的話題。

此事記載在《隋書》中,原文是這樣的:上嘗令其宣敕,弘至階下,不能言,退還拜謝,雲:“並忘之。”上曰:“傳語小辯,故非宰臣任也。”愈稱其質直。

當時隋文帝對牛弘說,讓你傳幾句話,你都記不住,顯然,你不是個當宰相的料。隋文帝雖然這麼說,但是“愈稱其質直”,覺得牛弘很質直,因而更喜歡他。

牛弘知不知道沒有記住皇帝的話,後果很嚴重?當然知道。一般情況下,可能想象個大概的意思,糊弄一下皇帝就過去瞭。皇帝說瞭話,並不一定每句都記得起來,很可能也不會過多太多。但是,牛弘並沒有這麼做,他記不住就是記不住,明知道返回去會被皇帝罵,會被皇帝小看(故非宰臣任也),他依然會這樣做。而這樣誠實的人,皇帝顯然是非常喜歡,也非常放心的。所以後來,隋文帝讓牛弘擔任吏部尚書,負責選拔人才。這也是隋文帝的特別考量。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