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有種傢具叫“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有哪些特點?
清朝時期有種傢具叫“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有哪些特點?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有很多愛好收藏的人,喜歡收藏一些古代的傢具,古人的傢具自然和現代人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能夠流傳到現在,都有幾百年的歷史瞭,不過傢具自然還是清朝時期留存下來的最多,但是有一些清朝時期的傢具卻叫做明式傢具,這是為什麼?而明式傢具上面的雕飾為什麼比較少,它有什麼樣的特點嗎?

很多人誤以為明式傢具是素雅隻有線條裝飾的,其實明代傢具裡面有很多是帶有雕刻的,而且精品居多。縱觀明式傢具拍賣歷,成交價最高者,莫不以精彩的圖案佈局,精湛的雕工取勝。在2017年12月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一對康熙禦制黃花梨鸞鳳牡丹紋大頂箱櫃拍出瞭9890萬元的天價,無獨有偶,在14年北京印千山春季拍賣會上,明代月洞式門罩黃花梨架子床以5290萬落錘成交。為何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各位泰鬥對這些華美絢麗的滿雕作品如此青睞呢?
這是因為這些作品是明式傢具的代表作品,凝結瞭明代傢具制作的最高技藝。事實上,明式傢具收藏中,以雕飾為點綴的作品勝過光素的作品,一是存世量少,二是又多為精品,極受收藏傢們的追崇!
今人多見到明式傢具多以素雅為主,以為古人是因愛惜原木表面紋絡,不忍以刻刀毀去。而事實確是:在傢具表面施以雕飾,不是不願,而是不能。各中原由,本文將以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一.法度不容
明朝是一個等級森嚴,法律嚴苛的專制社會,自建國始,朱元璋對百姓民生服飾、建築、器用制定嚴格的條令,稍有不當就可能犯下“僭越”大罪,殺頭亦是常事。《明律》對世人穿衣的面料、樣式、尺寸、顏色,日常的飲食所用的餐具,住宅房屋數量及所塗顏料都有嚴格規定。
所以,在明朝要想“高消費”,前提要有相應的身份,否則就可能違法犯罪。有次海瑞巡撫蘇州,世人皆知其嚴,為防出錯,富戶將紅色大門塗成黑色,弄得整個蘇州城都像辦喪事。因此世人置辦傢具,皆是小心翼翼,不敢在傢具上枉加裝飾。而在當時,文人為強調自身品味、格調,突出自身社會地位,就在傢具的線條、型制上小做文章,也就促成瞭現代所說的文人傢具,說是文人參與瞭設計,到不如說是文人的無奈之舉罷瞭。
在當時,大部分的精美傢具這由皇族和世傢大族所有,據《工部廠庫須知》記載:“廣東佈政司每年應解……胭脂木十段、花梨木十段、南棗木十段、紫榆木(紫檀的別名)十段……送禦用監交收。”而這些貢木,據晚明太監劉若愚撰寫的《酌中志》記載,由禦用監內擅長雕刻的佛作負責硬木器物的制作成器。如萬歷一朝,皇帝朱翊鈞在打造器物方面尤其出手闊綽。據《工部廠庫須知》記載:萬歷十二年(1584年),“禦前傳出紅殼面揭帖一本,傳造龍鳳拔步床、一字床、四柱帳架床、梳背坐床各十張,地平、禦踏等俱全……六項計銀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六兩,工匠銀六百七十五兩五錢。”如此龐大的開支,皇室對精美傢具的需求可想而知。

二.社會生產力的限制
光素的傢具制作隻需要用基礎的錛、鋸、刨、鑿、斧、銼、墨鬥做出每個構件,然後添加簡單的線條,鑿出榫頭,鉆出卯眼,就可組裝成器,一個工匠足可勝任這項工作。而在傢具上進行雕刻,則是另一種制作工藝,這就需要專門的雕刻工具、訓練有素的雕刻技藝、雕飾圖案的構想,位置、尺寸的確定和不同工種間的合作協調,是需要由多個工匠共同完成。這就需要一個社會集體的大規模協作。在當時,隻有皇傢才能擁有這樣的制作團隊。而在民間,工匠之間缺少協作,且大量的雕刻題材為皇室所專用,雕刻技藝為皇室壟斷,民間傢具雕刻藝術發展緩慢。另外,明時生產力不足,土木堡之變後的連年征戰,山東、河南等地的連年災害,除蘇浙二地外,人們生活水平偏低,傢具用品體量較小,註重一器多用,堅固實用。同時,簡潔的造型也能防止傢具的損壞,這雖與審美喜好有所背離,但實為無奈之舉。可以說,今人所贊頌的文人傢具,在當時隻不過是民俗傢具,為日常生活所做,上不得臺面。
直到明帝國崩潰後,皇室傢具和匠人流入民間,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才使得傢具上的雕飾漸多。到乾隆年間,明式傢具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硬木傢具上雕飾應用日益漸多,促成瞭一大批精美器物的創作。傢具上的小拱度下移式羅鍋棖和羅鍋棖加矮老、卡子花等造型富於裝飾性的構件才開始流行,以點綴性的局部雕刻和滿雕才開始在民間大量出現。

明式雕飾和清式雕飾的比較
明式雕飾簡潔大氣,佈局合理,講究一個“雅”字。多以歲寒三友、蓮花靈芝、山石流雲為題,頗有“明月清泉”、“陽春白雪”之類的文儒高士之意趣。而清式傢具雕刻繁瑣,選材多以戲曲故事,日常物件為主,較為世俗化,突出的是民間百姓對生活富足的向往或統治者炫耀權力財富的功利要求。二者相較,明式雕飾在表意明志上更勝一籌,更為符合今人的審美意向。
(很多人會驚訝,這明明是清代傢具,為何又稱為明式傢具?記住這香幾確實可以歸納為明式,因為他的雕刻風格及紋飾保留瞭明式紋飾的特征,所以可以稱之為“明式傢具”,更多資訊紅木達人王義)
玉不琢,不成器,紅木雖好,但光素的外表終究是難以滿足人們對精美傢具的色目之欲。時下,很多年輕人對明式傢具的理解始終停留在無雕飾全素工才是明式傢具、文人傢具!甚至衍生出來瞭“新中式”,死命追求極簡風格。其實明代文人在雕飾上絕不會泛用,雕飾是古人當時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文化符號,包含美好寓意,並非繁縟。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基礎,怎麼能理解那些紋飾和雕刻?又豈是一般工匠所能領悟的?特別是這樣明式傢具中的精品,更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所以那些帶雕刻的明式傢具拍賣價格為何屢獲新高?那些收藏大傢絕對可不傻!所以奉勸一些年輕人,放棄意淫,好好正視一下怎麼才是真正有傳統文化的明式傢具,可不能在傳統的路上走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