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陳友諒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劉伯溫兩字道出原因

陳友諒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劉伯溫兩字道出原因

時間:2019-08-08 18:55: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百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中,有被後世人景仰的明君聖主,也有遭人詬病的無道昏 君,當然,還有一些皇帝,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乃至於一直到今天,依然爭議不斷。

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瞭,不得不說,歷史上真正能夠從無到有,從弱變強,最終白手起傢建立一個王朝的皇帝並不多,朱元璋肯定算是一個,要知道,在沒建立明朝之前,他隻是一個連吃飯都成問題的貧苦農民子弟。

當初,為瞭活命,朱元璋先是給別人放牛,後來又跑到寺廟裡當和尚,到他十七歲的時候,更是一路流浪,當瞭三年的乞丐,在這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走遍瞭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瞭各地的風土人情,不但見瞭世面,開闊瞭眼界,同時也積累瞭大量的社會生活經驗。

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然後增益其所不能”,正是這三年的流浪生活,造就瞭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因為飽嘗瞭人間的艱辛,也讓朱元璋變得生性多疑,手段狠辣起來,而這也是他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之一,不過,不管怎麼說,都不能否認朱元璋是一個能力出眾的皇帝,即便放到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他都堪稱佼佼者。

不然的話,朱元璋也不會在元末的亂世中,一一擊敗各路強敵,最終脫穎而出,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並非一份風順,其間遭遇過很多次生死攸關的時刻,也碰到過很多比他強大的對手,但好在最後都被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這些強敵裡面,陳友諒絕對算得上是朱元璋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他曾多次給朱元璋造成瞭極大的麻煩,與朱元璋不同的是,雖然陳友諒出身於一個漁傢,但他年少的時候讀瞭不少書,天生膂力過人,並且還擔任過縣裡的一個小吏。

隻是,一個小小的縣吏並不是陳友諒追求的目標,他還有更遠大的志向,就是要在亂世之中走向人生巔峰,此後,他於黃蓬起 義,加入瞭紅巾軍,一路憑著功勛升為元帥,成為僅次於紅巾軍領袖徐壽輝的二把手。

在掌握瞭徐壽輝的軍隊後,陳友諒充分發揮瞭自己優秀的戰鬥素養,一鼓作氣,攻占瞭很多城池,一時間,成為江南最強的起 義軍首領,緊接著,他找到機會除掉瞭礙眼的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為漢。

由於朱元璋的勢力范圍在長江下遊,而陳友諒的勢力范圍在長江上遊,兩軍之間註定要有一戰,隻是,朱元璋認為自己軍中的戰船都是一些破舊的漁船,不利於水戰,擔心不是陳友諒的對手,便一直拖著不開戰。

然而,一個意外情況,讓朱元璋不得不提前與陳友諒交戰,話說因為常遇春俘虜瞭陳友諒三千人,並且把他們全部活埋,從而激怒瞭陳友諒,盛怒之下的陳友諒率領著自己的無敵艦隊,浩浩蕩蕩地兵臨朱元璋的城下。

面對水上實力強大的陳友諒,朱元璋感到瞭形勢的危 急,便召集一眾將領開瞭個碰頭會,商議到底是議降還是逃跑?就在所有人都恍然不知所措之際,劉伯溫對陳友諒做出瞭兩字評價,他告訴朱元璋,陳友諒這個人性格“焦躁”,是可以一戰的,隻不過,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伏擊戰術,誘敵深入,然後一舉將其拿下。

最後,朱元璋聽從瞭劉伯溫的建議,決定與陳友諒一戰,並成功利用陳友諒“焦躁”的性格,誘使其上當並擊敗瞭他,這場大勝,不但提振瞭軍中士氣,同時繳獲的大量戰利品也充實瞭軍隊。

雖然後來陳友諒又組建瞭一隻六十萬人的強大水軍,但依然還是敗在瞭朱元璋的手中,最終死於流矢之下,不得不說,朱元璋能夠擊敗陳友諒,除瞭遠超常人的魄力以外,劉伯溫也是功不可沒,正是因為他對陳友諒關鍵的評價,才堅定瞭朱元璋與之對戰的決心,否則,歷史這艘巨輪將駛往何處便難以確定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