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的墓裡有數千寶劍,為什麼從來沒有盜墓賊打開過?
闔閭的墓裡有數千寶劍,為何盜墓賊從未打開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提到蘇州,大傢都知道它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是中國最具魅力的江南古城之一。從先秦開始,蘇州就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興衰更替,也為我們留下瞭眾多名勝古跡和傳奇故事。關於虎丘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距離城中心隻有不到5公裡。這座山丘海拔隻有30多米,面積不足0.2平方公裡,它既沒有險峻的山勢,也沒有旖旎的風光,但卻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蜂擁而至,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據說虎丘埋葬著大名鼎鼎的吳王闔閭。
闔閭為春秋時期吳國國君,憑借著楚國舊臣伍子胥的經天緯地之才,稱霸諸侯。後來,闔閭在一次和越國的戰役中,不幸受傷,抱憾而終。
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征調全國10萬民工,為他建造瞭宏偉的陵寢,“穿土鑿池,積壤為丘”,歷經3年時間,才完成闔閭墓的修建。
夫差還為闔閭舉行瞭盛大的葬禮,不但隨葬瞭大量的寶物,還將闔閭生前非常喜歡的各種名劍葬入墓中。據說,其中就包括“扁諸”“魚腸”等多達3000把名劍。
而這把名叫“魚腸”的名劍,就是當初專諸刺殺吳王僚時所使用的武器。專諸將此劍藏在烹飪好的魚腹裡,在獻魚的時候刺殺瞭吳王僚,幫助闔閭奪得瞭吳國的王位,因此得名“魚腸”。
夫差將闔閭下葬後,又在墓頂上挖掘“廣六十步,深一丈五尺”的水池,“劍池”由此得名。據說在闔閭下葬3日後,一隻白虎曾光臨陵寢,“徘徊踞其上”,因此這座山丘從此名叫虎丘。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說這座小山“丘如蹲虎”,故名虎丘。
正因為劍池下的闔閭墓中,埋藏著眾多的寶物,其中的“魚腸”等數千把名劍更是價值連城,後世之人總是對闔閭墓念念不忘,總想一探究竟。
但任憑這些人如何折騰,卻總是鎩羽而歸,根本找不到闔閭墓的入口。
越王勾踐就是第一個對闔閭墓有覬覦之心的大人物。當年勾踐被夫差打敗後,不得已臣服於吳國,被夫差囚禁於虎丘,替他喂馬。
後夫差放勾踐回國,勾踐臥薪嘗膽,國力日趨強盛,一舉滅掉瞭吳國,逼死夫差,稱霸諸侯。
當勾踐來到當年被囚禁之地時,曾想掘開闔閭墓,將闔閭的遺骸曝屍荒野,以泄心頭之憤。但他始終無法找到闔閭墓的入口,隻好作罷。
後來秦始皇和孫權也都曾慕名而來,放幹瞭劍池裡的水,掘地三尺,希望找到闔閭墓,但也一無所獲。
明武宗時期,因蘇州大旱,內閣首輔大臣王鏊曾下到幹涸的池底,但也隻是在崖壁留下瞭紀事文章,還是沒有找到闔閭的陵墓。
闔閭墓歷經2500多年的歷史,光臨過它的盜墓賊不在少數,為何它卻至今完好無損呢?
一、陵墓入口非常隱秘。
傳說中,闔閭墓的入口就在劍池的底部,劍池的水深有5到6米,水量巨大。而劍池上寬下窄,底部有一條險峻逼仄的溝谷。這條溝谷長約20米,由於常年積水,溝谷中淤泥很厚,一經攪動就會讓池水渾濁不堪,視線模糊,根本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劍池裡的水溫很低,特別是在池底部分,據說寒冷刺骨。即便是在盛夏,穿上特制保溫潛水服,也無法長久地呆在池子底部。
1955年,當地政府曾動用大型抽水設備,在經過3天連續不斷的排水後,終於見到瞭池底。考古人員下到溝谷,沿著隻能容一人通過的狹長通道探索,在溝谷的盡頭發現有三塊巨大的石板攔住瞭去路。
每塊石板厚達20厘米,高約6米。考古專傢仔細查看瞭這些巨型石塊,發現他們都不是產自本地,而且是人為堆砌的。
為瞭保護虎丘山上已經傾斜的虎丘塔,專傢們放棄瞭打開巨石的想法。隻是將一根數米長的竹竿深入石塊縫隙中。竹竿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取回竹竿後,發現竹竿上全是瞭淤泥。
二、當年知道陵墓入口的人全部被斬殺瞭。
劍池旁還有一塊巨大的石臺,上面可容千人環坐,呈紫絳色,和虎丘山上的其他石塊顏色迥異。據說當年夫差為瞭避免闔閭墓的秘密泄露,就在這塊巨石上殺瞭所有參與修建陵墓的民工。民工們的鮮血滲入石頭,由此改變瞭石頭原本的顏色。
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說。古代封建君王修建陵墓,確實有殺害工匠的現象,但也隻是將知道陵墓入口的工匠滅口,很少有全部斬殺的,工匠的血更不可能改變石頭的顏色。
後來專傢考證,這塊千人石是火山噴發而成,因蘊含多種金屬和礦物成分,因而呈現出類似鮮血的顏色。
所以,闔閭墓是否真在劍池底部,那讓人魂牽夢縈的3000把名劍,是否就塵封在他的墓中,至今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