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酒禁現象?中國古代朝廷為什麼要“酒禁”?
什麼叫酒禁現象?中國古代朝廷為什麼要“酒禁”?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伴隨著中國社會自遠古走向現代,對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深遠。今天這篇文章,將把眼光聚焦於中國古代的酒禁現象,對這一現象做一點分析。

什麼叫酒禁現象?顧名思義,就是政府組織力量制止社會上的飲酒、釀酒和酤酒,並且在某些朝代,還確立酒榷制度,即政府壟斷酒業經營,禁止民間經營酒業。酒禁現象在中國古代社會斷斷續續地存在著,給中國酒文化打上瞭深深的時代印記。

我們經常看到古裝電視劇中,人們飲酒作樂,多麼歡快的的場景啊!那麼為什麼在真實的古代社會中,會有酒禁一說呢?是什麼原因導致酒禁現象的出現呢?一下做出幾點分析:

第一,“酒禍”論的深入人心。在《戰國策》中講到瞭大禹關於酒的一則故事,說大禹身邊有個人叫儀狄,擅長釀美酒,一次大禹嘗瞭他釀的酒,感到很好,但轉念一想:“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讓儀狄不要再釀酒。這是大禹禁酒的故事。《戰國策》這部書,錯舛瞎編之處較多,所以這則故事為後人編造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夏朝的桀、商朝的紂都因為縱欲飲酒導致國傢滅亡,到瞭周朝建立,對商湯滅亡進行經驗總結,最重要的就是:“庶群自酒, 腥聞在上, 故天降喪於殷”,所以周朝禁酒在中國古代是出瞭名的。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國君都好飲酒,但這些好飲酒的國君都在史書中背負瞭失德之君的罵名。所以,國傢實行禁酒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飲酒致禍”的論調所影響的。

第二,節約糧食。文章在第一點談到瞭“酒禍”論,但這一點,僅僅是針對君臣而言,一個國傢的興衰,有著很錯綜復雜的因素,絕非單單因為一群人飲酒,就導致整個國傢的滅亡,“酒禍”論太過於膚淺。為節約糧食這一目的而禁酒,看起來是比較靠實的。先來幾條史料做鋪墊:1.民間粟麥歲為酒所耗者十常二三,宜禁天下酒麹;2.唐初無酒禁,肅宗以稟食方屈,乃禁京城酤酒期以麥熟如初。釀酒需要糧食,但古代糧食生產量在某些時期根本不能滿足釀酒的需求。所以,節約糧食應該是禁酒的一條重要原因。

第三,遇有其他臨時性事務禁酒。唐文宗太和七年,詔曰:準令,國忌日禁忌酒。就是我國古代社會臨時性忌飲禁令。
從二、三點來看,禁酒令的發佈具有不穩定性,一是因為糧食生產量的不穩定、自然災害的無常和臨時性事務的發生。另外也可以看出,禁酒令的頒佈,是國傢意志在酒文化上的生動體現。
在酒文化十分發達,具有悠久釀酒、飲酒歷史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享有完全自主的釀酒、飲酒權利。 釀酒、飲酒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始終束縛於國傢權力超強幹預的一種非獨立性經濟活動,是被打上瞭十分強烈的專制政治印記的一種非自由發展的社會飲食文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