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精騎破10萬大軍!“逍遙津之戰”一代名將的成名戰!
800精騎破10萬大軍!“逍遙津之戰”一代名將的成名戰!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三國時期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然而實際兵力對比大多有所誇張。有一場戰役,卻是實實在在的800精騎打得10萬大軍潰不成軍,這便是曹魏名將張遼大破孫權的逍遙津之戰。此戰並不像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那麼著名,但是此戰的精彩程度和影響力,絲毫不亞於三大戰役。
逍遙津之戰-序幕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我們說稱之為的三國在實際上已經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當年夏天,劉備大軍攻克成都,占據瞭巴蜀。這標志著劉備已經完成瞭隆中對的第一步,擁有瞭荊州、益州兩塊根據地,成為三國之中最後一個完成創制的政權。

曹操與孫權已經在長江濡須口進行過一次交鋒,無果而終。於是,曹操北遷長江邊的民眾,築皖城、合肥兩城,作為淮北地區遏制孫權的基地和進攻的跳板。
華夏大地的版圖上,隻剩下瞭韓遂、張魯等小范圍割據、以及士燮、公孫康等半臣服的偏遠軍閥,已經沒有任何勢力可以與曹孫劉三傢爭鋒。
在逍遙津之戰發生之前,曹孫劉三傢之爭已經到瞭白熱化狀態。
孫權因劉備已得巴蜀,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自然不允,雙方眼看就要兵戎相見。
215年3月,曹操率大軍親征漢中張魯。劉備感覺到瞭危險的氣息,不得已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劃給孫權,換來兩傢和平,史稱湘水劃界。

當年7月,曹操入南鄭。張魯逃往巴中,成為劉備和曹操爭取投降的焦點。
與劉備取得和平後,孫權率大軍,自陸口向東北方向挺近。此前,孫權已經拔掉長江邊上的另一個據點-皖城,俘虜瞭曹操的廬江太守朱光和參軍董和,還有廬江人口數萬。因此,孫權此戰的目標,是曹操留在淮北的最後一個軍事據點-合肥。
此時,固守在合肥城裡的隻有張遼、李典、樂進率領的7000餘守軍。曹操大軍遠在漢中,張魯還未投降,曹操分身乏術。張遼明知不敵,還特意開辟藏舟浦。
215年8月,孫權大軍抵達合肥城外。合肥上空,籠罩著戰爭的陰雲!合肥城下的孫權,躊躇滿志,志在必得!
逍遙津之戰-參戰詳情
關於此役詳細的參戰將領和兵力,孫權一方因春秋筆法,記載不詳。而曹魏一方,僅僅有張遼列傳記載較為詳細。經多方查證,力求還原更多細節。

雙方參戰將領
孫權一方:孫權、呂蒙、陳武、甘寧、凌統、蔣欽、潘璋、宋謙、賀齊、徐盛、丁奉。
此時除瞭魯肅等人屯於益陽、周泰、朱桓(或稱參戰,未發現相關記載)各守疆界外,東吳大將大半都到瞭合肥前線。
曹操一方:張遼、樂進、李典。
從後面的記載來看,張樂李三將應當沒有相互統屬的關系。另有護軍薛悌,兗州名士,作為謀士身份出現,此役並未接戰。
雙方兵力對比
孫權:約8-10萬人。
根據唐長孺先生的論述,孫吳兵制為領兵制。因此,孫權一方總兵力約等於眾將領兵與孫權中軍之和。三國志中,曾有呂蒙“督兵兩萬”攻荊南三郡、“(蔣)欽督萬兵”、甘寧有兵“滿千人”“增兵兩千”、“增兵五百”此時應當有5000人、賀齊兵3000人、潘璋有兵“常數千人”、凌統“得父並”“得精兵萬餘人”等相關記錄,加上孫權的親兵、沒有詳細記錄的陳武、宋謙、徐盛等人的領兵,孫權方總兵力應當在八九萬之間,號稱10萬。

曹操:7000餘人,敢從之士800人。
三國志·張遼列傳: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馀人屯合肥。因此,這個數字是曹魏一方自己的記載,應當是可信的。
逍遙津之戰-戰役過程
第一回合-張遼奇襲:
孫權屯兵合肥城下。張遼等看到曹操的“錦囊”,定計以攻為守。第二天,張遼、李典二將放棄私怨,率800精兵沖進10萬軍中,大破孫權軍,還嚇得孫權不敢出戰。而後,孫軍將士發現張遼兵少,各自率軍合圍。張遼進出兩次,帶領得勝之軍突破重圍,返回合肥。
以上就是奇襲的簡略過程,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次出擊作為此戰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整個過程中有這麼幾點值得註意:
其一,為何要進行此次奇襲?7000人守城本就捉襟見肘,而城外陳列著孫權的10萬大軍。孫權軍的威懾力從樂進的態度可以看得出來。當張遼提出“逆擊之”的時候,包括樂進在內的諸將的反應是“皆疑慮”“(樂)進等莫對”。其他人也就罷瞭,樂進同為五子良將,“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以“驍果顯名”,並不是浪得虛名之人。連他都感到害怕,不敢回答,可見孫權大軍給他們的壓力有多大。
因此,此次奇襲是不得不為之。張遼清醒的認識到,曹操大軍遠在漢中,此戰沒有援軍,必須要靠自己(比救至,彼破我必矣)。關鍵時刻,又是張遼一句“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將若疑,遼獨當之!”激起瞭李典的公義之心。可以說,是張遼的勇氣和堅持,才有瞭這次主動出擊。

其二,人和是關鍵。李典與張遼素來不合,此次三將又沒有明確的統屬關系。但當張遼以莫大的勇氣提出並堅持奇襲的時候,面對無人支持的窘境,李典挺身而出,“請從君而擊”。李典早年投靠曹操,為曹軍元老。他的認同,使曹軍基本統一在張遼的領導之下。這一點,對於樂進和李典來說難能可貴,因為張遼的級別並不比他們高,他們隻是因為張遼的能力和見解,從內心認同瞭張遼的領導。這一點對魏軍來說更重要:本來兵少,統一指令、團結一心,才有堅守的可能。
其三,奇襲的難度和張遼的精準把握。三國以前,也不是沒有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昆陽之戰。但是,800先鋒隊對10萬大軍,兵力懸殊太大,想要徹底沖垮是不可能的。因此,戰前張遼預想的奇襲的目的是“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就是說打擊敵軍的士氣,提高我軍堅守的信心,並不是要多大的殺傷敵軍。
第二天拂曉,張遼趁敵軍未及反應,大呼“張遼來也”,率軍直沖孫權中軍。麾下將領徐盛、宋謙等紛紛敗走,嚇得孫權“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張遼還“叱權下戰”。
孫權一方,首先反應過來的是潘璋,他“橫馬斬敗兵二人”,而後,“兵皆還戰”。張遼畢竟兵少,陷入重圍。張遼率數十人突圍而出,餘下的士兵們大呼“將軍棄我乎”,張遼又反身將他們救出,返回合肥。
這一回合,張遼完勝。張遼和孫權的對比反差可以看出,張遼挫敵銳氣,以安終心的目的達到瞭。

第二回合-孫權圍城:孫軍士氣雖然受損,但是主力仍在,而曹軍畢竟人少。於是,孫權不再組織進攻,采取圍困合肥的辦法。
但是,士兵們看到張遼在數萬軍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還將至尊(孫權部下如此稱呼孫權,下同)呵斥得不敢接戰,士氣應當受到瞭極大的影響。
而同時的曹操一方,當幸存的士兵們回去向大傢描述張將軍如何左沖右突、呵斥孫權的時候,在那個時代,可以想見,曹軍士兵們一定將張遼視為天神,軍心更加堅定。
所以,雖然人數眾多,但孫權圍城十多日,合肥城裡並不見絲毫異常。盛夏之時,淮北濕熱,不久軍中開始流行疫疾。孫權不得已,隻得全軍撤退。然而,孫權沒有想到,這次撤退也極為失敗。
第三回合-張遼追擊:孫權撤走瞭,這場戰役似乎應該結束瞭。但是,對於一個善戰的名將來說,卻不一定。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孫權對自己的武力似乎頗為自信。因為他有一個愛好-搏擊猛獸。為此他還經常受到張昭的勸諫,然而孫權不以為意。因此,這次撤退,孫權竟然讓諸將先走,自己斷後。而更加奇怪的是,將領們並沒有人表示反對。
合肥城南有渡口曰逍遙津。張遼望見孫權軍大隊過瞭逍遙津渡口,而孫權的車蓋還在渡口以北,便率軍出城,掩殺孫權留在逍遙津北岸的軍隊。
孫權想要叫前軍回援,卻發現前軍已經走遠,急切間回不來。亂軍之中,尚在北岸的凌統、甘寧、呂蒙等人帶領著孫吳禁軍“車下虎士”千餘人和自己的親軍拼死護衛。戰鬥中,凌統的親兵死亡殆盡,猛將甘寧急瞭,一邊戰鬥一邊大吼,為何不擊鼓?

眾將死戰將張遼攔住。孫權到達渡口,發現橋已被毀,奮力策馬越過斷橋,渡口以南賀齊率軍3000接應,這才安然撤回。
根據賀齊列傳中,對孫權勸諫說“至尊(孫權)人主,常當持重。今日之事,幾至禍敗”的話語和孫權回應的謙虛態度,可見此次孫權處境之兇險。
對於孫權來說,這本是一場必勝的戰役:皖城已在手中,後顧沒有掣肘;曹操大軍遠在漢中,合肥城中兵力不及十分之一。因此戰前,孫權和眾將應當是有些驕傲的,打的有些隨意。但孫權應當沒有想到,這是他離成功最近的一次。
對於張遼來說,這本是一次險勝:軍力就那麼多,還沒有援軍。但是張遼善於在逆境中抓住機遇,戰果巨大,竟然差點捉住孫權,因此也成為他個人軍事生涯的頂端,名揚千古。
逍遙津之戰-戰後影響
180年後,在距離逍遙津不足一百公裡的地方,又發生瞭一場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戰-淝水之戰。淝水之戰與逍遙津之戰攻守異位,南守北攻。
兩次戰役相同的是,都是進攻的一方志得意滿,最終失敗;防守的一方兵力有限,絲毫不敢懈怠,最終戲劇性的取得瞭勝利。兩次戰役不同的是,逍遙津之戰看起來對兩國形勢沒有太大影響,淝水之戰卻讓前秦土崩瓦解,東晉盡得淮北之地,此後終東晉之世再沒有受到北方強大的威脅。

張遼的獲勝,使曹操一方守住瞭淮北之地;孫權一方則退回長江,將防禦的重點放在瞭濡須口。因此後世看來,僅僅是魏吳兩國在長江邊上拉鋸戰中的一次戰役,並沒有使三國形勢太大變化。但對比淝水之戰可以看出,此役的影響十分巨大。此役最大的風險在於,曹操一方敗不起。
前文提到,此時的三國,劉備正值全盛時期,後幾年竟然可以單獨與曹操在漢中爭雄,並取得勝利;孫權也處理好瞭內部的事務,政通人和,主戰派呂蒙壓倒瞭主和的魯肅成為孫權的新寵,正在積極的尋求對外擴張;而曹操已經年老,迫切的需要自身政治地位的提高,為代漢做準備。建安二十年前後,曹操先後得封魏公、魏王,這一舉動導致瞭許多忠於漢室的士大夫的反感,正在微妙之時。
因此,不放假想一下,如果此役張遼沒有守住合肥。這時,那麼淮北之地盡為孫權所得,整個河南地都將無險可守。徐州、豫州都在孫權的視野之內,而曹操在當年11月才徹底解決漢中的問題(三國志·武帝紀: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馀眾降),孫權軍乘勝攻下汝南、下邳等地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再結合劉備接下來幾年的動作,和北方微妙的世傢大族們,可以預見,曹魏雖不至於亡國,但形勢將大改。日後統一華夏的將是誰,也就說不準瞭。
曹操後來的行動證實瞭這一點。曹操在攻下漢中之後,劉曄、司馬懿等人堅持繼續進攻巴蜀,然而曹操說“既得隴矣,復望蜀乎”,執意回軍。曹操回去後,進爵為魏王。曹操在匆匆回瞭趟鄴城之後,216年便再次南征孫權,在遭遇瞭甘寧效仿逍遙津的張遼發動的奇襲之後,還是將戰線成功壓回瞭濡須口一線。合肥一線對曹操東部戰線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同樣,此戰的失敗,帶給孫吳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幾乎沒有勝利的希望瞭。有一句經典論斷“守江必守淮”。此戰,孫權丟失瞭淮北一帶,第二年,又被曹操將戰線壓制到瞭長江邊上的濡須口。從此濡須口-皖城一線成為日後拉鋸的戰線。雖然曹魏始終沒能跨過長江,但終孫吳之世,孫氏政權也沒能再跨進合肥一步。
最後,回顧一下,在此役中封神的名將-張遼
張遼,字文遠,先後在丁原、董卓、呂佈麾下效命,呂佈敗亡後,投效曹操。先後在平定東海叛亂、平定袁氏、柳城之戰中立下功勞。213年後,張遼長鎮合肥。
逍遙津戰後,曹操“大壯”張遼,拜為征東將軍。張遼從此跨入曹魏的高階武官行列。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曹操應該是想到如果此役張遼失敗瞭,細思極恐,故而嘆息良久把。魏黃初六年(225年),張遼已逝,曹丕還專門下詔說:“合肥之役,···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
此戰之後,東吳方面,有著“聞張遼來,小兒不敢夜哭”的傳說,可見此戰帶來的張遼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