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清朝皇帝不管多忙,為什麼都要抽空當一天農民?

清朝皇帝不管多忙,為什麼都要抽空當一天農民?

時間:2019-08-09 11:45:5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是國傢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們甚至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實際上,皇帝的生活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幸福,倘若他們想要當一個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話,便需要晝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們想要享受生活的話,便必須承擔可能帶來的後果,或許是早逝,亦或許是王朝的覆滅。不過,在古代的時候,幾乎沒有王朝可以做到不出現昏君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清朝。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是基於農業社會的基礎形成的社會形式,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於農業都是十分重視的,甚至出現瞭多次重農抑商的局面。

而清朝作為一個想要在華夏大陸紮根的少數民族,為瞭維持國傢的穩定,為瞭讓百姓有安穩的生活,他們自然需要貫徹漢人的一些傳統,采取瞭許多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其中,最為神奇的一點在於,每一年到瞭春季的時候,清朝的皇帝們不管有多麼忙,都會挑出一天的時間去田地裡幹農活。

在這一天,需要先宰殺牲畜,祭祀農神。結束之後,皇帝便會脫下朝服,穿上親耕服,然後進行耕種,而耕種的面積大概為一畝三分”,而皇帝需要扶著犁,舉著鞭,趕著黃牛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結束瞭儀式之後,皇帝便會登上“觀耕臺”,欣賞大臣們繼續耕種。

皇帝耕種的制度開始於順治皇帝時期,並在康熙皇帝時期被固化瞭下來,成為瞭清王朝皇帝每年春天必須做的事情。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最開始體驗農民生活的意義早已經失去瞭,隻不過是成為瞭一個儀式。為瞭讓皇帝可以更好地完成這次耕種,官員們會事先將地耕好,使得皇帝來的時候可以不費力氣,甚至為瞭這一天的到來還需要經歷多次的演練。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例外的出現,比如嘉慶皇帝時期,他便遇到瞭一頭不聽話的牛,怎麼都不走。無奈之下,人們隻能換瞭一頭牛,並費盡力氣才成功完成瞭儀式。一場親耕,就這樣演變成為瞭一場鬧劇。

無論這樣的活動是否過於儀式化,這都代表瞭皇帝願意與民同樂的決心。或許正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有這般毅力,使得他們很難養成好吃懶做的性格,因此這個朝代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