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夢去世前留下的遺囑是什麼?為什麼能改變改變春秋格局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上第一位吳王,去世前留下遺囑,改變春秋格局,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吳王是古代常見的封爵,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有名的吳王,比如春秋的夫差,三國的孫權,元末的朱元璋。
追本溯源,最初的吳王是指周王朝吳國的國君,後來成為王爵,而吳國第一位吳王便是壽夢。
吳國雖然是最早的諸侯國,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卻與世隔絕,一直遠離中原。
壽夢在位期間,晉國為瞭牽制楚國,大力扶持吳國,不僅傳授中原文化,還幫助訓練士兵,壽夢也派人出使中原。
隨著國力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擴大,壽夢開始稱王。
《史記》有記載,“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壽夢晚年的時候,遇到和老祖宗周太王一樣的問題。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相比三位哥哥,季札更加知書達禮、仁愛賢明,深受壽夢的寵愛。
壽夢想把王位傳給季札,可是君主之位是長子繼承制,非常忌憚廢長立幼,容易引起騷亂。
最後,壽夢還是決定傳給小兒子,可是季札不肯接受。
《史記》有記載,“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
壽夢臨終前,把兒子們都叫到身邊,並囑咐長子諸樊,王位一定要兄終弟及,以便最後傳到季札的手中。
原本隻是一道簡單的遺言,沒想到這段話改寫瞭吳國歷史,進而影響瞭春秋格局。
老大諸樊做瞭十三年的吳王,在公元前548年去世。諸樊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遺囑,他把王位傳給瞭二弟餘祭。
《史記》有記載,“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
這打破瞭父子相承的繼承制,目的很明顯,就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直到季札繼承王位為止。
老二餘祭做瞭十七年的吳王,在公元前531年去世,接著是老三夷昧,他做瞭四年吳王,公元前527年去世。
三個哥哥相繼去世,按理來說,該季札當吳王瞭,可是他就是不接王位。
對於一個無心做王的人,是沒有辦法強求的,何況還有那麼多人想當吳王。
雖然先王要求兄死弟繼,可是季札逃避君位,那麼現在又得回歸到父子相傳,夷昧去世瞭,兒子僚便繼承吳王。
這在老大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閭看來極不公平,既然兄死弟繼的方式終止瞭,自己父親是老大,理應由自己做吳王。
然而形式比人強,當時沒有人跟他講這個道理。
公子光想要推翻已經稱王的堂兄弟吳王僚,就必須做一番積累和準備。
一方面建立軍功積累政治資本,公元前519年,公子光大敗楚軍,把太子建之母接回吳國,隨後又大敗蔡、陳兩國;
公元前518年,公子光再次征伐楚國,占據居巢、鐘離兩城。
另一方面暗中接納賢士,剛逃到吳國的伍子胥便成為公子光結交的對象。
伍子胥為瞭報仇,提出征討楚國,可是不符合公子光當前的計劃。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需求後,就給他推薦一個名叫專諸的勇士,自己則隱居山林。
此後,公子光像獵手一樣等待機會,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機會終於來瞭。
吳王僚趁楚國最虛弱的時候,派掩餘、燭庸兩位公子出擊楚國,誰知道楚國並沒有慌亂,反而斷絕瞭吳軍主力回國的退路。
此時吳國國內空虛,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公子光和專諸謀劃具體事宜,然後請吳王僚來傢喝酒。
這是一場真正的鴻門宴,吳王僚也知道有危險,做瞭十足的準備,從王宮到公子光府邸都有士兵守衛,可是依然防不住專諸的以命相搏。
《史記》有記載,“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弒王僚。”
吳王僚死後,季札也沒有表示異議,其他大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吳王僚的兩位弟弟掩餘、燭庸還圍困在楚國。
所以,公子光順利地自立為王,這便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輔佐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吳國逐漸強大起來,攻陷楚都,降服越國。
其子夫差即位後,成為春秋霸主,改變瞭春秋歷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