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宋景公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宋景公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時間:2019-08-09 14:38:4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戰國時期戰亂四起,宋景公的仁善之德沒能統一,秦國卻做到瞭,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自古以來就崇尚仁善賢德的文化;宋景公算得上是仁善賢德的君主,他是在春秋時期國君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人,長達六十五年。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他是少有的仁君。有一年,楚惠王吞並瞭掉瞭宋國的近鄰陳國,此時天上的熒感星(即火星,主刀兵的兇星)侵入瞭心宿星的范圍,按當時星象的分野說法,心宿對應的是宋國地區,因此宋景公非常憂慮,生怕上天會給宋國帶來災禍。

史官也說熒惑守心是大兇,要景公趕緊想辦法。宋景公就問子韋,子韋回答說:這是預示有大禍降在國君你頭上的兆頭。不過,子韋肯定地說,他有辦法可以把大禍移到宰相頭上。宋景公不同意:“宰相是輔佐國傢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右臂,怎麼能為瞭我,而讓他受禍呢?”

子韋說:還有個辦法,國君可以靈臺祭天,將災禍轉移給宋景公說:這是什麼話?作為人君,應該以仁愛來安百姓。我百姓,怎可反而讓百姓承受災患呢?百姓就像是國樣的生身父母,我能把災難轉移給他們嗎?子韋說:還有個辦法,他可以把災禍轉給今年的收成,讓國君過這一關。宋景公說: 年成不好,時令饑荒,人民會挨餓。做人傢的君主卻坑害他們以求自活,我怎麼還配做君主呢?宋景公最後說:這是我的命到頭瞭,你不用再說什麼瞭。

先知此時像是早已成竹在胸地說出瞭他的千古名言:“天之處高而聽卑。”天雖然至高在上,卻能聽到下界細微的聲音。國君說出瞭這種至德之善言,天必三賞國君。有三善,就是為人君的三種仁愛、寬厚的言論,天必三賞國君。今天晚上熒惑星必離開心宿三舍的距離,一舍可以行七星,一星對應一年,三七二十一,國君將會延壽二十一年。子韋還以性命擔保:“臣請伏於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

據說,宋國的官員們跟著景公和子韋仔細觀測熒惑星,發現它果然移動瞭三度,離開瞭心宿的范圍。宋國在這一年裡,然移刀兵災難。而宋景公也確實成為春 秋時代在位量長的君主,果然沒有歷史記載的子韋事跡僅止於此,他的專業著作到打代也隻存下目錄。這個有奇異能耐的歷史人物有著後來文文明難以理解的品質,司馬遷稱其為黃帝以來少有的“傳天數去”的確,在春秋以前,天數、天象對君權、王權還有相當大的制約作用。

那時的人們信奉“天人合一”,地上細微的變動都公司起天地變異。這種“天高聽卑”的思想跟當代的“蝴蝶效應”並不相同,但它們都傳遞出一種共生意識。子韋的“天高卑”的名言本身就是一個例子:他是一個卑微的山野之人,但高高在上的名臣賢相都有聽於他。“天高聽卑”也是一個知識意義上的悖論:天至高無上,卻能聽聞卑微的呼聲;天雖然示象萬方,但需要卑微者來解釋,需要卑微者來體現。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先知個人,還是天象變化,都阻擋不瞭一個文明坎陷的進程。春秋時代的華夏諸侯在世俗化理性化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瞭,以至於等待他們的是戰國,是秦王朝的大一統。而文明知識、生活信仰、社會習俗,等等,反而在社會劇變中沒有積累,沒有傳承,沒有得到尊重。知識的演進一團糟,權力開始主宰人世間的一切。傳統的天命、天人感應在漢朝回光返照一一時,就再也奈何不瞭權力的為所欲為。

秦以降的中國權力,除瞭神仙術(用時下的現象,就是養生氣功之類的方術)對其還有誘惑外,再沒有其他的手段對其有實際的牽制、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占星術、天文學等等每況愈下,到瞭宋元以後,竟需要西洋人來做欽天監,制定歷法;到瞭近代,更需要西方知識來幫助我們活下來,也就毫不奇怪瞭。今天小編先分享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傢一個問題,在戰國時期的宋景公如果和嬴政一樣暴躁,或許歷史終將改變,你怎麼看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