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薑為什麼要換太子?真相是什麼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武薑偏愛幼子,更換太子不成,又討要封地,鄭莊公隻好一再退讓,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春秋雖然是魯國的國史,但是也會記錄一些其他國傢的事情。最初的時候主要是同盟的國傢或者是同姓的國傢。遇事的時候會發通告給魯國,魯國就順道記錄在春秋上。到瞭中後期,霸主疊出,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魯國的利益,所以對霸主的記錄也就越來越多。
鄭國和魯國是同姓的國傢,都姓姬,都是周王室的分支,算起來應該是兄弟之國。 魯國的始祖姬旦是西周一任天子姬發的弟弟,而鄭國的始祖叫做姬友,他是西周第11任天子姬靜的弟弟。您估計一聽這個輩分就知道,鄭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傢,到本年為止國君隻有三任,一任就是這位姬友,二任叫做鄭武公,三任叫做鄭寤生。
本年在任的國君就是這位鄭寤生,鄭寤生的寤生這個名字有點來歷,所謂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我們知道小孩出生的時候,首先是頭會先出來,然後是肩膀,然後是腿,但是有時候因為胎位不正,所以是肩膀或者腿先出來,這種用老話來說就叫橫生倒養,而鄭寤生就是腿先出來的這種。
大概是在生鄭寤生的時候,情況十分的危急,所以鄭寤生的母親武薑受到瞭驚嚇,從小就不喜歡鄭寤生,這我們要多插兩句。武薑的名字其實不叫做武薑。武薑隻是後世對她的稱呼,她是申國人,申國姓薑,所以薑其實是她的姓。武薑則是她的老公鄭武公的謚號,也就是說這個稱呼至少是在鄭武公死瞭之後,才有可能用。我們可以大概想象一下,武薑的名字,按照春秋的習慣,可能就叫做比如鄭博薑、鄭書薑。
當然瞭,因為春秋沒有記錄,我們也不能這麼瞎猜,所以我們就隻能用後世稱呼她的名字,稱呼她為武薑。武薑不喜歡鄭寤生,但是給他起名叫做寤生,卻是春秋時候的一種命名的習慣,就是以出生時候的狀況來命名。這種情況叫做信。武薑不喜歡鄭寤生,所以她就向鄭武公要求,她的另外一個兒子鄭段為太子,把寤生給替掉瞭,結果鄭武公沒有同意,武薑又三番五次的提出這樣的請求,鄭武公都一一拒絕。
所以到鄭寤生繼位的時候,武薑又來找鄭寤生,為鄭段討要封賞。鄭寤生就問,那你想把他封在什麼地方呢?武薑說,最好是封在治邑,治邑在泗水的邊上,所以後事給他另起瞭個名字叫做泗水關,這個我想大傢肯定都聽過。關二爺溫酒斬華雄就是在這個是泗水關。
而且據說西周五任天子姬滿,喜歡巡遊天下,曾經在治邑這個地方圈養老虎,所以治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虎牢關。那麼劉關張三英戰呂佈也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這個肯定是天下雄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
這麼樣一個地方,鄭寤生怎麼舍得給?所以他說治邑是一座山城太過險要,當年國叔就是倚仗地勢有恃無恐,最後死在那個地方。國叔是治邑以前的風軍,國叔的先祖是西周一任天子姬發的叔叔叫做國中。想當年西周有一個地方的小諸侯,一躍成為能夠和商王朝分庭抗禮的力量,主要靠的就是八餘二國,而國中就是二國之一。
論述起來,這位國中的後代國褚就很像鄭段的樣子。所以鄭寤生說這個話,言下之意就是我把這麼險要的地方給瞭鄭段,鄭段萬一也是有恃無恐,不思修得那將來不是下場,跟國叔一樣嗎?這個理由說得冠冕堂皇,所以武薑也不好反駁。接著鄭寤生又說,除瞭治邑,其他地方隨便挑,所以武薑就退而求其次,要求京邑。
鄭寤生就把京邑交給瞭鄭段去管理,當時人們都稱鄭段為京城太叔,太這個字,意思是為在前列。所以京城太叔其實說的就是在京城的國軍的第一個地理,或者叫第一位的地理,這麼個意思。而骨子中太和大是相通的,所以京城太叔也往往會被寫成京城大叔。是想鄭段年紀輕輕就被人叫做大叔,想來應該是挺鬱悶的。
鄭段被封在京邑是兩兄弟第一輪的隔空對招,作為當年國君地位的最有力的競爭者,鄭寤生繼位之後,鄭段首先擔心的是被清算,所以他選擇治邑和京邑,實際上都是為瞭做防禦。治邑我們剛才說瞭,當然是天下雄關,而京邑這個地方雖然沒有治邑有名。
但是他和治邑都在今天河南省的滎陽,後是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就是靠扼守滎陽城搞對抗項羽,即使以項羽之強,也是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破滎陽,況且精這個字的本義是指人工堆砌的高臺。
古代的高臺往往都是防禦的作用,而京邑已經為名,我們就可以想象他對這個高臺的自豪感。所以京邑雖然不如治邑,但是它也是防禦力極強的要塞。而對於鄭寤生來說,隻要是不要治邑,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靜觀其變,那麼這兩兄弟後事如何呢?你們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