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辛者庫到底指的是什麼人 哪些人會是在規定的范圍呢

辛者庫到底指的是什麼人 哪些人會是在規定的范圍呢

時間:2019-08-12 08:12:2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辛者庫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儲中,八阿哥胤禩原本人氣最高,可是由於他人緣太好、黨羽眾多引起瞭康熙帝的警惕,最終輸給瞭胤禛。胤禩失敗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點還是很關鍵的,那就是他的母親良妃衛氏出身不好,在入宮之前屬於賤籍,即內務府“辛者庫”。

“辛者庫”這個詞匯很多讀者可能不是太熟悉,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偶爾會被提到。那麼辛者庫到底是什麼?哪些人會被歸入辛者庫的范圍呢?

說起辛者庫還要從內務府這個龐大的機構說起。內務府人員是由上三旗的包衣組成的,所謂的“包衣”指的就是皇室的傢奴。盡管傢奴這個詞匯聽起來並不高大上,可是他們的地位卻不低,皇帝將他們當做傢人,很多緊要的差事都由這些傢奴們負責。

辛者庫是隸屬內務府的一個機構,早在清入關之前,將那些在戰爭中被俘虜的有手藝的漢人編入辛者庫,清初時又陸續將免死的罪犯編入。由此可見,辛者庫的地位非常之低,然而,他們和皇帝的距離並不遠,又包攬宮廷采辦事務。

因此,出身辛者庫的人雖然在政治地位上不高,可在經濟方面卻是屬於高收入的一個群體,到瞭清末時,他們甚至成為瞭京城中人人羨慕的對象,據記載:“地安門往北直到鼓樓前,大街兩側古玩鋪林立,它們的東傢基本上都是屬於辛者庫出身的內務府旗人。

早在康熙、雍正時期,出身辛者庫的人還是被人看不起的,當然這也是在八旗內部的范圍內。相比那些旗人,辛者庫就是賤籍,它的主要來源也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因戰事失利入辛者庫。從順治時期到雍正時期,那些在戰場上因指揮不當或是貽誤戰機的將領,除瞭本人受嚴厲的處罰外,他們的傢屬也會被編入辛者庫。此舉的目的是為瞭鞭策那些在戰場上將領及其士兵。

第二,偷盜內府財物。管理皇宮大內各處宮殿日常維護和物品添設是內務府的職責,正是有瞭這樣的機會,內務府中就有一些貪財好物之人。其實,清宮中物品被盜或是無故遺失的案例很多,皇帝對此也頗為頭疼。為瞭警告那些監守自盜的不法分子,規定凡是偷盜大內物品被擒者擬絞監候,其傢屬一並入辛者庫為奴。

第三,對竊賊的懲罰。這個盜竊指的不是宮內偷盜,而是在宮外。比如康熙時期,段成鄉、蘇呵子,田九龍三人路上看到蒙古的席拉佈等人的賬房內堆著佈匹,當夜就進賬房偷盜佈匹,此三人皆被判為斬監侯。後來,康熙帝又下旨免死:“段成鄉等從寬免死,一並入辛者庫。”

第四,犯謀殺和其他刑事案件。這類案例不少,很多旗人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犯下謀殺或鬥毆等重大刑事案件,對於此類犯人,往往都會被判以重罪。可是,這些人中又有不少是有功之人或是皇帝親近之人,因此也有不少會被皇帝特旨寬宥,將其並入辛者庫。

第五,將未參選的秀女私自婚嫁。清代入關後,順治帝制定瞭選秀女的制度。凡是八旗女子到瞭年齡就必須要參與選秀女,如果違反此規定除瞭要受到嚴厲懲罰外,還要將其傢人並入辛者庫。整體來說,這類情況發生的概率並不是很高。

辛者庫人在清代前期的地位相當低,除瞭是奴隸和罪犯身份之外,皇帝也不允許他們有升遷的機會。雍正帝就曾下旨:“入辛者庫之人永不敘用,不許為官,一切考試、捐納等處,俱行禁止。”到瞭清中後期,這個規定被打破,不少辛者庫人通過捐納、科舉取得功名,和正常旗人並無多大差別。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