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十哲分別是誰?如果要剔除一個,誰比較合適?
武廟十哲分別是誰?如果要剔除一個,誰比較合適?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歷來能夠進入到武廟的人,其實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武廟十哲並非是從始至終都隻有這十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也有不少人被統治者從武廟裡面挑瞭出去,換成瞭另外一個人。武廟就以現代的武廟十哲為基礎,如果要選擇一個人從武廟十哲裡面退出,隻留下九個人,你會選擇把誰踢出去呢?

從武廟十哲中踢出一個人,這個難度有點高啊,沒有絕對服眾的。就好比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他就把白起給踢掉瞭,認為白起是人屠,不配居於武廟。然而,即便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一代賢明君主趙匡胤提出的觀點,尚不能做到完全服眾。
比如,我就不是很贊同,這裡選的是兵傢大才,又不是選為人師表的老師,看什麼人品呢?人品不好,就不能打仗瞭嗎?不過在以孝治國,以德選官的封建腐朽制度下,趙匡胤的這種做法確實可以得到理解。畢竟不是每一個古人都能做到像曹操那樣開明。
但畢竟作為現代人的我,以現代人的眼光,是絕對不可能贊同趙匡胤的這種觀點的,作為武廟來說,單純的選武將,白起絕對是古往今來名列前茅的將領,他的一系列戰役,完全可以作為教科書來啟示後人。
既然這邊題主問到瞭這個問題,那我就以我的視角,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但僅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

首先看一下,武廟十哲都有哪幾位:呂尚為武廟主神,武廟十哲指的是呂尚之後的十大配享坐像。即:張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首先,吳起、孫武兩人人,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兵傢大咖,無論是軍事著作,還是統軍打仗,或者說隨軍打仗,這兩人肯定是最完美的。所以吳起、孫武兩人應該保留。
然後,韓信、白起、李靖、李勣、司馬穰苴、樂毅六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各時代統軍才能超級強悍的將領。而且他們都有許多經典的戰役流傳於世,他們一生所參與的所有戰役記錄,都是勝多敗少,甚至很多都保持瞭全勝的記錄。所以以上六位,必須保留,
剩下的,隻有諸葛亮與張良兩人瞭。不是說張良、諸葛亮兩人的能力不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句話不是白說的。個人觀點,出謀劃策是張良、諸葛亮的強項,統軍打仗稍弱,隔壁的文廟比較適合這二位。
武廟十哲分別是:呂尚、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既然是武將,自然是比兵法和戰功瞭。兵法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李靖(對宋朝影響很大);戰功是:呂尚有牧野之戰的先鋒戰功、三監之亂平定功、建立齊國之功;白起以長平之戰功績最出兵;韓信有背水一戰、垓下之戰等戰功;諸葛亮是有戰無功;李靖有滅東突厥之功;李勣有擊破東突厥、高句麗之功;張良有功無戰;田穰苴有不戰而退敵收復之戰功;孫武有敗越、滅楚的戰功;吳起有河西之戰、陰晉之戰、州西大戰戰功;樂毅有殘破齊國之功。
張良、諸葛亮
張良在陳勝死後、項梁擁立楚懷王時,曾和韓王成率領1000多人向西收復原韓國幾個城,但不久都被秦軍擊破,張良等隻能到處躲避秦軍。這就是張良的領軍能力。雖然張良計謀能力高,但張良領軍能力非常的差——這就是為什麼一心想要恢復韓國的張良從來沒有興復過韓國的原因。諸葛亮五次北伐都無戰功,不能說諸葛亮領軍能力差,而是諸葛亮缺少一個一個主帥的魄力。
總結
張良擅長謀略而領軍能力極差,諸葛亮擅長治國而缺少主帥氣魄,如果要開除武廟十哲,隻能開除他們兩個。本質上,張良和諸葛亮都是文臣,不是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