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之變中為何紫禁城會被輕易攻破呢 那麼守衛都怕死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癸酉之變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我們前兩天講到,嘉慶皇帝費盡口舌,官員們仍得過且過。宮城門禁廢弛之下,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嘉慶皇帝正在木蘭圍場打獵時,天理教教徒林清率眾攻打紫禁城,史稱“林清之變”,因發生在癸酉年,故也稱“癸酉之變”。
為此變亂,嘉慶皇帝甚至下詔罪己,君臣相對痛哭失聲。在罪己詔中,有這麼一段話:
“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諸臣若願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竭力盡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則當掛冠致仕,瞭此一身,切勿屍祿保位,益增朕罪。筆隨淚灑,通諭知之。”

白蓮教武裝之興起,源於元末明初。清朝建立後,白蓮教曾一度沉寂,到乾隆末年世道衰落,又死灰復燃。
林清所率領的天理教,也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所以其攻打紫禁城,與之前的陳廚子和劉拳師不同,是一起有預謀的叛亂事件。攻打紫禁城的過程,在當時禮親王昭梿所著的《嘯亭雜錄》中有詳細記錄,這裡不花過多筆墨贅述。簡單來說就是林清等人雖然有預謀,但人數較少,且作為內應的太監為瞭報私仇,帶教眾繞瞭遠路,沒來得及攻入內城,就被反應過來的侍衛擒拿。
平定此次變亂的第一大功臣,是嘉慶的皇次子綿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先是少詹事覺羅寶興退直上書房時,見景運門外有教眾殺至,連忙關閉景運門,回去通知正在上書房中讀書的綿寧。綿寧親自在養心殿門外發槍,擊退瞭幾個突入城墻的天理教徒。若非綿寧當時在場,嘉慶的皇子和後妃很可能被劫持,陷入難以破解的僵局。

隨著教眾悉數被捕,此次變亂也宣告落幕,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反思。
第一,前面提到,景運、隆宗門內,便是內廷。天理教徒雖有幾個太監帶路,但能殺至本應守備森嚴的內廷外,實屬天方夜譚。直至今日,故宮隆宗門的牌匾上,還插著當時激戰留下的一支箭簇。更不可思議的是,侍衛和教徒在內廷外搏鬥時,竟無一人通知殿內和後宮的皇子後妃們避難,還是靠恰巧路過的寶興撞見,綿寧才知曉宮門外發生的事情。可見宮廷門禁之弛廢,過瞭那麼多年,仍沒有絲毫改進。
第二,看似突然發生的變亂,其實早有預警。天理教眾雖結夥行動,但到底還是一群烏合之眾,起事計劃並不保密。尤其是作為首領的林清,平常佩戴著天理教的坎卦腰脾,大搖大擺地在街上走動,還曾經在酒醉後公然吐露大逆不道之言,但各衙門的官吏都因林清和宮內的太監有關系,對此不敢深究。
總而言之,京城發生這次變亂,是許多因素交織而產生的結果。嘉慶將其總結為四個字——因循怠玩。從嘉慶罪己詔書中的語氣來看,他也已經對改變這種風氣不再抱什麼希望,隻勸諸位臣工好自為之而已。

《嘯亭雜錄》記載,嘉慶頒佈罪己詔後,“諸王公大臣集乾清門跪讀,不禁嗚咽失聲。”爾後嘉慶自責德行淺薄,“眾皆鳴咽痛哭,叩首請罪。”但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這些王公大臣們哭得稀裡嘩啦,還是表演性質居多。比如大傢哭完之後,禮親王昭梿一轉過臉,就和成親王永瑆互相開起瞭玩笑。
還有個叫鐵保的大臣說:“我輩若此盡職,而皇上惟言叢脞,何也?人知其志荒矣。”——我們都這麼恪盡職守瞭,皇上幹嘛老提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見皇上也是個沒什麼大志向的人。
因循怠玩四字,耗盡瞭康雍兩代和乾隆朝前中期培植的元氣,讓社會風氣加速墮落。就從嘉慶一朝宮禁廢弛,侍衛慵懶的情況來看,一宮之門尚不能守,面對外侮入侵時,又何談拒敵於國門之外?